行走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烟区,曾经面临连作困境的烟田,如今通过粮烟融合的实践,摇身一变成为了烟农的“聚宝盆”,将“一分田”的田野逻辑演绎成了“多业旺”的振兴篇章。
绿肥破连作困局
料峭春风吹醒了山里的土地,湖北秭归烟区的烟农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秭归县两河口镇的烟农老贾站在田边,望着刚刚采摘的菜薹,感慨地说道:“以前收完烟,这地就空着了,人歇着地也歇着,以为空着能自然养好,但后来发现这自然不了,空着的时候没收入地也不会肥,很是头疼。但现在不一样了,绿肥翻进土里,土地肥了,新一年的烟苗也长得更好了,就连轮作的菜薹也能卖出去,菜薹我每亩还能多1200多元收入,这口袋一下就重了哦!”
过去,秭归烟区烟田采用“单一种植”的粗放经营模式,这使得土壤病害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为破除烟田“连作障碍”,近年来,秭归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结合山区实际、烟农实际情况,以“绿肥还田”作为关键突破口,探索出的“烤烟-菜薹”“烤烟-油菜”“烤烟-小麦”等种植模式。通过合理利用烟叶采烤后的时间差进行烟田短期轮作、套作等,既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又使翻压入田的绿肥参与土壤养分循环,“治菌”与“育田”双管齐下,实现“以绿养地”“用养结合”。
延链助产业增效
在秭归县两河口镇香龙村,一场烟农屋场会正在召开。秭归县局(营销部)两河烟叶收购站技术员对着烟农宣讲道:“我们来算一笔经济账哈,我们现在实行‘烤烟-菜薹’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0.3个百分点,减少了化肥成本,病害发生率也有所减少,烟叶产量和质量得到提升,同时种植的菜薹每亩还可以有额外增收。”
种烟不亏地,一地生多金。近年来,秭归县两河口镇推行“烤烟-菜薹”模式,全镇300余户烟农年均额外增收达12000元以上,实现了烟田年年种、年年收。此外,2025年,秭归县局(营销部)携手县农业农村局、供销社等单位,共同推广“农丰汇”智慧云平台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应用。农户通过平台线上预约下单、拥有专业化服务队的合作社线上接单、适时派单,合作社可以更好整合劳务资源,统筹务工工价,推动分散小农户享受社会化服务,使得农户种烟、种菜等用工不愁、技术不愁、产量和质量不愁。
合作促多方共赢
“今年都不需要我们自己用三轮车运菜薹去卖,合作社直接联系了企业,通知我们什么时候采收,直接把货车开到采收点,边采边收,我们当场就能拿到钱,还省了不少功夫。”李大娘边采菜薹边笑着说道。
“这边的菜薹品质过硬,绿色健康,销路根本不愁。”秭归县局(营销部)引荐来的湖北耕创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道:“我们收购的菜薹主要是有两条销路,一是新鲜采摘的菜薹即刻发往周边的商超、农贸市场,二是经过处理包装后发往全国各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也会挑好‘担子’,一方面对得起消费者的信任,让消费者能吃到绿色健康的蔬菜,另一方面对得起农户的信任,让我们的农户能够得到合适的收益。”
据悉,秭归县局(营销部)立足秭归各烟区实际,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并加强与合作社、蔬菜加工企业等合作,打通了从种植,采摘,收购到销售这一系列环节,形成了“企业订单+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的产销链条,推动烟区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增产增收,稳定优质烟田和烟农,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秭归烟区曾经沉睡的土地、带有“疮痍”的土地正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烟田摇身一变成为助力烟农增收致富的“聚宝盆”,金色烟叶和绿色蔬菜等交相辉映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