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在陇东塬上,在陇南山乡,烟垄条块整齐,“锦缎”无限延绵。今年以来,甘肃庆阳、陇南两地有关部门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带动烟农提质增效。
科技赋能,移栽提质“加速跑”
走进庆阳规模化连片种植基地,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井窖式移栽机正精准“吐苗”,一株株烟苗整齐列队扎根沃土。今年,庆阳广泛动员烟农自建育苗大棚,集成推广湿润育苗、井窖式移栽、机械化移栽等核心技术,育苗效率显著提升。
“以前人工移栽一天最多栽半亩,现在机械化作业效率提升了将近一倍!”一位庆阳烟农擦着额头的汗水,难掩喜悦。而在山峦起伏的陇南山区,新技术同样广泛应用,让山地烟田也实现了标准化种植。
数据见证成效。面对持续干旱和大风天气,两地移栽期较去年提前3天,移栽效率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烟苗成活率在 90%以上。
抗旱保墒,织密生产“防护网”
面对持续少雨天气对烟叶生长的严峻挑战,庆阳、陇南闻“旱”而动,打响抗旱保墒保卫战。
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根据监测的土壤墒情,为烟田定制“起垄覆膜方案”,确保垄体饱满、垄距规范,有效减少了水分蒸发。
同时,有关部门紧急协调毗邻地区农机具进场驰援,加快作业进度,确保了在最佳窗口期完成保墒任务。
严抓标准,把好移栽“质量关”
“移栽是烟叶生产的关键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陇南技术人员表示,后续将持续跟进,做好移栽质量检查,保障烟苗健康生长。
面对近期高温少雨的气候条件,两地立足实际,严格落实移栽技术标准,从选时、选苗到栽植全流程把控,为烟叶生产筑牢根基。在移栽时间把控上,两地结合气象数据与田间监测,综合评估气候、苗情、土壤墒情等因素,科学确定移栽窗口期。
庆阳市有关技术人员介绍,通过每日多次采集土壤湿度、气温数据,精准选定移栽时段,有效缩短了烟苗缓苗期。在选苗移栽上,围绕苗高、茎粗、叶片数、根系发育、病虫害等指标筛选壮苗,杜绝弱苗、病苗下地。移栽过程中,“深挖穴、浇透定根水、精准施肥”等核心技术得到全面落实。通过标准化、精细化操作,切实提升了烟苗抗旱能力和成活率。
精细管护,筑牢丰收“压舱石”
烟叶移栽工作完成后,庆阳、陇南迅速行动,通过科学补水、精准补苗、提前防控等举措,扎实做好烟田管护工作,为烟叶后续生长保驾护航。
庆阳依托土壤墒情监测,结合烟苗移栽时间,制定差异化补水方案,对移栽较早的烟苗,定期增加补水量,确保了烟苗在干旱期水分充足。目前,已完成1.5万余亩烟田的精准补水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对烟苗生长的影响。
陇南则重点开展查苗补苗工作,组织技术人员与烟农逐地块排查,对缺苗、死苗区域及时补栽。同时,结合历年病虫害发生数据,提前制定针对性防治方案,实行每日动态监测。“一旦发现病虫害,我们将第一时间采用生物药剂防治,确保绿色防控覆盖率达100%。”陇南有关技术人员表示。
精准管控,校准计划“定盘星”
为贯彻国家局“稳规模、稳质量”工作要求,两地以强化计划执行为核心,在烟叶移栽过程中同步开展核查工作,通过技术赋能与管理创新,确保种植计划精准落地。
在实际工作中,充分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全面推进电子地图地块绑定工作,对烟田进行精准定位,逐地块核实面积,实现烟田信息“上图入库”。同时,结合当地烟田分布特点,融入当地特色管理模式,提升了计划精准执行能力。
截至目前,两地正在进行最后的烟田移栽面积核查,确保烟叶种植面积与计划高度吻合,为全年烟叶生产目标达成提供坚实保障。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