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卷烟厂卷包车间,经常看到一个身影时而俯身凝视设备细节,时而轻触电脑屏中跳动的参数……他就是卷包车间设备管理员张弛。12年来,张弛扎根生产一线,专注与设备打交道,从一名普通维修工成长为技术骨干,从设备维修走向设备管理,这位“85后”用行动将青春融入设备的每一次运转中。
聆听国产化设备“心跳”
2013年张弛考入杭州卷烟厂,26岁的他站在生产线旁,看着生产车间里一台台崭新的先进设备激动不已。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设备管理的“行家里手”。
由于表现出色,一年后,张弛被车间选为电气维修工。他利用新设备调试期,积极参加德国虹霓公司KDF4滤棒成型机、意大利GD公司H1000包装机等培训,跟着外方工程师“学艺”,拼命学习先进技术。下课后,他总会赖在设备旁“加练”,反复拆装、调试。他在操作手册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
不久,国产高速设备、国产超高速设备陆续进入厂里,张弛主动请缨参与调试。他把自己在国际设备上学到的经验,一点点“嫁接”到国产机型上。张弛对国产化设备有着特殊的情感。自动化专业毕业的他,怀揣梦想,期盼能将所学融入实践,助力“中国制造”。国产化设备的不断涌现,为他实现抱负创造了机会。
每天工作之余,张弛总要抽出时间多学一点,多试一遍。凭借对国产化设备的深厚情感与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张弛在首届浙江中烟电气修理技能竞赛中,以精湛技艺提前10分钟完成PLC程序异常重构,获得“浙江金蓝领”称号。
解锁数字化转型“密钥”
“设备不会说话,但每个零件都是它的语言。”这是张弛经常说的话。
在成品高架库,堆垛机货叉正精准在抓取托盘。突然,电脑屏幕上跳出一个红色预警框——“X轴编码器故障”,相关信息已经推送至中控工手机上。这套能实时感知的堆垛机智能诊断系统,正是由张弛作为主创人员完成的标杆项目。
“当时堆垛机故障影响了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转效率。”张弛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故障的点位及处理方法。结合平时的工作积累,他和同事们建立了故障处理相关数字模型,优化算法分析,研发出交互性的故障诊断系统。该项目获得了浙江省优秀QC成果特等奖。后来该项目还获得第43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金奖。
2022年,通过层层选拔,张弛入选“全国烟草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平台人才库”,并赴国家烟草专卖局参与行业卷烟二维码统一应用项目实施,积极推动项目落地。如今,结合二维码统一应用项目实施的经验,张弛聚焦消费者关注的质量领域,和同事一起开发了烟支外观无损检测系统,该系统能360°自动检测搭口夹杂、水松纸长短、烟支露白等外观缺陷。去年,该项目获得国家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真正的数字化转型,不是机器替代人,而是让人成为更好的决策者。”张弛说。
激活敏捷化管理“潜能”
“B线商标纸供料系统经过调整,故障率已显著下降……”6月12日早上,张弛一边记录,一边部署当日重点任务。每天早上7点50分,卷包车间的设备维修组组长们都会准时聚集在技术组办公室参加“设备晨会”。
这个“新习惯”,是张弛从电气维修工转向设备管理员岗位后推行的管理举措之一。在这里,维修团队不仅要复盘前一日设备运行状况,更要制定精准的保养计划,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张弛还组织技术骨干对各种机型的易损件进行全面细致梳理,并进一步细化了维保周期。更关键的是,他们在现有设备管理系统中开发了预防性维修模块,通过数字化手段自动匹配维保工作。“系统会提前提醒责任人更换到期易损件。”张弛介绍道,“更换完成后自动进入下一个周期,形成闭环管理。”
在夯实设备管理基础后,张弛和同事们又将目光投向了人员效能提升问题。他们进一步巩固“区域组长负责制”,按照设备机型划分责任区域,选拔技术骨干担任区域组长。“这样一来,不仅专业匹配度提高了,责任也更加明确。”车间主任评价道,“现在所有设备问题都有人抓、有人管。”
这些细微的管理创新,正悄然释放着巨大的能量。“管理的本质就是让1+1>2。”张弛说,“制度与人才相辅相成,设备潜能才能得以充分释放。”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张弛目光坚定地望着正在运转的烟机设备,“我的愿望就是想着别让设备耽误生产,别让技术卡了脖子。”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