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5年春季大旱席卷全国烟区,各地烟草人因地制宜创新抗旱技术。从贵州移动水桶到湖北折叠水囊,从广西溶洞取水到陕西立体供水,招招省钱省水增效益。
2025年春季,一场罕见的大旱席卷全国多个烟叶主产区。广西97.5%区域出现气象干旱,其中特旱面积占68.7%;湖北房县遭遇2000年以来最严重旱情,4月有效降雨仅20毫米;陕西安康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减少9成以上。
然而,各地烟草人并没有坐以待毙。从贵州山区的移动水桶到湖北平原的折叠水囊,从广西岩溶地区的溶洞取水到陕西的立体供水网络,一场技术创新的抗旱保卫战悄然打响。
这些因地制宜的"妙招",有的省钱、有的省水、有的增效益,正在改写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省钱有道:技术投资变赚钱工具
贵州普安县的"移动水银行"成为2025年抗旱的省钱典型。这项技术将10到15立方米的大水桶直接连接滴灌带,哪里旱了推哪里,雨季还能收集雨水循环利用。关键在于经济账算得明白:烟草公司每亩补贴35元,农户实际只需掏50元,设备可用3年,却能省下抗旱成本230元每亩。
据普安县报道,烟农王方伦算过账:"以前一亩地要雇2个人挑水,光工钱就200块。现在一个人管几十亩,还比人工浇得均匀。"更让人欣喜的是,这套技术还带来了增产效应,亩均增收烟叶15公斤。目前全县996户烟农已铺设6939亩,2025年计划推广3.8万亩。
湖北南漳县走的是另一条省钱路径。针对当地特有的"卡脖子旱"问题,他们推广5立方米折叠水囊配套膜下滴灌技术。这种被烟农称为"蓝胖子"的水囊可以折叠存放,使用寿命长达3年。襄阳市烟草公司对水囊补贴500元,滴灌补贴70元每亩,农户实际只需投入120元左右就能实现当年回本。
这套技术的节水效果比传统方式提高50-60%,肥料利用率提高10-15%,实现了真正的水肥一体化。襄阳市已示范推广1万余亩,烟农宁景旭说:"有了这些'蓝胖子',再不用担心烟叶旺长期的长期干旱了。"
节水有方:让每滴水都精准到位
云南砚山县在节水技术上做足了文章。他们将滴灌系统与精准农业相结合,通过土壤检测结果和烟株长势,精确控制水肥配比,让10.745万亩烟田实现了"喝水吃肥"的精准管理。在烟株团棵期、旺长期等关键时期,技术骨干指导烟农合理搭配各种肥料,水肥一体化系统将肥料溶液直接输送至烟株根系,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
砚山县的创新还体现在绿色防控的全面推广上。他们推广蓝板1.5万亩、性诱捕技术3万亩、蚜茧蜂13万亩,通过"农业+生物+物理+技术"的综合防治体系,构筑起烟叶绿色生态防控屏障。
湖北房县面对粘重土壤墒情不足的困境,创新推广"井窖式移栽"技术。这项技术将烟苗根部埋深至10厘米,确保根系直达湿润土层,避免干旱导致烟苗生根困难。叶家河还发明了"隔日移栽法":头天浇水润地,次日打窖移栽,避免井窖壁硬化。
房县技术员介绍:"以前8人一天栽8亩,现在只能栽5亩,但成活率能提两成。"虽然移栽效率有所下降,但成活率的大幅提升让这笔账很划算。配套的储水罐整齐排列在田间,确保关键时刻有水可用。
增效有术:组织力量发挥最大效能
广西百色市在增效方面展现了"找水专家"的本领。面对严峻旱情,他们采取溶洞取水、打井、人工增雨三管齐下的策略。在烟区发现97处溶洞水源,新打46口井,还动用火箭弹进行人工增雨作业84次,发射火箭弹84枚,燃烧烟条14根。同时出动车辆运水抗旱3000余次,基本解决了水源问题,实现了从"找水"到"有水"的转变。
河池市则创新了网格化管理模式。他们将烟区划分为71个网格,调动防汛抗旱指挥部、农业农村局、乡镇政府等单位干部与烟技员共同投入抗旱保移栽工作。日均向烟区运送移栽用水296车,为烟农提供抽水机、水管等抗旱器具176台套,地方政府累计投入127万元抗旱资金,实现了"不漏一户、不撂一田"的目标。
陕西省走的是集约化建设路线。石泉县建立了"车运+蓄水池+移动滴灌"立体供水网络,10辆运水车配合67个水罐和超过10公里的输水管道,构建起灵活机动的抗旱体系。石泉烟草组建"帮扶小分队",向重点村组派驻技术员指导节水移栽技术,实现了从零散抗旱到系统保障的转变。
河南陕州则建设了57座移动储水罐,分布在8个烟叶主产乡镇。这些被烟农称为"白甲卫士"的移动水库,让"望天田"变身"保险田"。该区还建立了"班子包片、站长包村、职工包户"三级责任体系,实施"日调度、日研判、日总结"工作机制,对缺水地块实施"一田一策"的精准保障。
因地制宜的选择智慧
从各地实践看,抗旱技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自然条件、经营规模和资金状况。在自然条件方面,山区丘陵地区适合移动灵活的设备,如贵州的蓄水桶模式;平原台地则适合水囊滴灌技术;岩溶地区重点是开发地下水源;交通便利地区可以建设区域性供水网络。
经营规模的不同也决定了技术选择的差异。种植大户可以选择技术含量更高、自动化程度更强的设备,普通农户则应选择投入小、见效快的技术,合作社可以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规模效益。
政策支持是技术推广的重要推手。贵州普安创新了"算账工作法",用成本账、效益账、风险账三本"明白账"化解农户疑虑,还联合保险公司提供兜底保障。湖北襄阳通过现场会演示、技术手册发放等方式,让农户快速掌握技术要点。各地都在探索既有资金支持又有技术服务的全方位保障模式。
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抗旱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引发烟叶生产的深刻变革。在贵州普安,滴灌技术带动了集约化育苗工场建设,形成了"工厂化育苗+滴灌移栽"的新模式。烟草公司还开设"田间夜校",培训水肥智能管理、设备维护等技能,12名外出青年返乡加入职业烟农队伍。
云南砚山将"水肥一体化"技术与绿色防控相结合,通过农业、生物、物理、技术"四位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让烟叶生产更加绿色环保。这些变化表明,抗旱技术不仅是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抗旱",从"挑水保苗"到"智能滴灌",中国烟叶产业在2025年的抗旱实践中展现了强大的创新活力和适应能力。正如一位老烟农所说:"有烟草公司做后盾,再大的旱灾我们也有信心挺过去!"这份从容和自信,正是现代农业技术带给农民最宝贵的财富。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