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国,卷烟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5万亿元。在这一庞大产业背后,卷烟执法工作承担着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国家税收、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履行国际控烟承诺等重要职责。随着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的兴起,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走私、制假贩假等违法行为提供了便利,卷烟违法手段日益复杂化,传统的执法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卷烟执法工作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需要保持足够的执法“热度”,即监管的持续性和强度;另一方面,又要体现执法的“温度”,即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彰显人文关怀;最后,还要把握执法的“力度”,确保打击的精准性和威慑力。这三个维度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现代卷烟执法的完整体系。
一、专卖执法热度——构建智慧化监管新格局
(一)数字化转型驱动执法效能提升
近年来,各级烟草专卖部门积极推进“互联网 + 监管”模式,推动执法方式从传统人工巡查向智慧监管转变。例如,浙江省打造的“数智专卖”平台集成了AI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对全省30余万家零售商户的智能监管。该系统通过智能算法自动识别经营异常行为,2023年预警准确率高达92.3%,较传统人工巡查效率大幅提升。又如,广东省的“云眼监管”系统则创新性地将市场监管、物流运输、金融交易等多维数据打通,构建了全链条监管网络。系统运行一年来,累计预警异常交易线索5800余条,查获非法卷烟案值超3亿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还能通过数据建模预测违法趋势,实现了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的重要转变。
(二)重点领域靶向治理的创新实践
针对走私卷烟等重点难点问题,各地探索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模式。深圳海关2023年开展的“深港雷霆”专项行动,创新采用“情报先导 + 科技支撑 + 联合打击”的工作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高风险人员和车辆,查获走私卷烟案件同比增长近一倍,案值突破3亿元。而云南边境地区针对跨境假烟问题实施的“绿盾行动”,则建立了“边境联防、内地联打”的工作机制。行动期间,共摧毁跨境制假团伙十多个,打掉存储窝点数十处,有效遏制了假烟流入内地市场的势头。值得一提的是,该行动还引入了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涉案物品的全流程溯源。
(三)社会共治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江苏省“金叶卫士”举报平台经过三年运行,已发展成为集举报、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平台累计受理有效举报1.8万条,发放奖励金520万元,带动形成了全民参与的市场监管氛围。最新升级的3.0版本新增了微信小程序入口,举报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上海市推行的“诚信经营户”评级制度将监管对象分为A、B、C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评级结果与许可证延续、货源供应等直接挂钩,形成了“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该制度实施后,C级商户整改达标率达到86%,市场秩序明显改善。
二、专卖执法温度——彰显法治人文关怀
(一)小微商户差异化监管的探索
长沙市烟草局推行的“首违不罚”制度充分考虑小微经营者的实际困难。该制度明确对首次轻微违规、及时改正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小微商户免予行政处罚,改为教育指导。2023年,该市共有327家小微商户因此受益,其中残疾人经营户占比达23%,有效缓解了小微经营者的生存压力。成都市创新的“执法回访”制度则着眼于长效监管。执法人员在对违规商户作出处罚后,会在1个月内进行回访,重点指导规范经营。统计显示,接受回访指导的商户二次违规率快速下降,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一做法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体现了执法温度。
(二)未成年人保护的系统工程
上海市闵行区开展的“校园周边净化工程”采取了“疏堵结合”的治理思路。一方面依法清退学校50米范围内的卷烟零售点,另一方面为转型商户提供最高3万元的补贴,并协助寻找新的经营场所。工程实施后,该区校园周边违规售烟投诉量归零,商户转型成功率高。北京市“电子烟青少年防护计划”则构建了“家校社”协同防护网络。计划实施一年来,开展校园宣讲活动数百场次,覆盖学生十多万人次;研发的“青少年防护”APP下载量突破50万次;未成年人购烟投诉量同比下降一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执法沟通艺术的创新实践
广东省全面推行的“说理式执法”要求执法人员在作出处罚决定时,必须做到“三个说清”:说清违法事实、说清法律依据、说清整改要求。这一做法实施后,行政复议案件减少62%,执法公信力显著提升。广州市某区局的跟踪调查显示,接受“说理式执法”的商户法律意识测评得分平均提高二十多分。浙江省建立的“执法调解室”机制为行政争议提供了新的解决渠道。调解室由法律专家、行业代表和执法人员共同组成,通过听证方式化解矛盾。2023年,全省通过调解室化解争议案件780件,调解成功率达78%,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专卖执法力度——筑牢法治防线
(一)大要案件查处形成强大震慑
2023年公安部督办的“7·22”特大假烟案展现了卷烟执法的雷霆力度。该案横跨6省18市,抓获犯罪嫌疑人87名,查获假烟生产线3条,涉案金额达12.6亿元。案件侦办中创新运用“云端打击”模式,实现了对产、储、销全链条的毁灭性打击。统计显示,此类大要案件的严厉查处,使近三年卷烟制假售假案件年均下降15%。
(二)新型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
针对电子烟网络销售乱象,国家烟草专卖局开展的“净网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行动期间,共清理违规网络信息12万条,关停违法网店2000余家,下架违规商品链接3.6万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行动中研发的“电子烟网络监测系统”,通过语义识别技术,实现了对隐蔽性网络交易的精准捕捉。邮政管理部门建立的“可疑包裹拦截”机制则切断了电子烟非法流通的物流渠道。机制运行一年来,共查获非法寄递电子烟案件1400余起,涉案电子烟超50万支。该机制采用“智能识别 + 人工复核”的双重筛查模式,准确率达到95%以上。
(三)执法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
《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修订后,细化明确了23项裁量标准,有效规范了执法自由裁量权。某省执法数据显示,新标准实施后,“同案不同罚”现象减少78%,执法公正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全面推行的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使执法文书规范化程度达到98%,行政诉讼败诉率由5.3%降至1.2%。
总之,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卷烟执法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保持适度的执法“热度”、体现必要的执法“温度”、把握精准的执法“力度”,我们正在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烟草监管之路。未来,随着监管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执法理念的持续创新,我国的卷烟执法体系必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卷烟执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和市场秩序。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执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通过柔性执法助力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通过智慧执法降低市场合规成本,最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这不仅是现代行政执法的应有之义,更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实践。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