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柜台前,货架上“红塔山经典1956”、“红塔山经典100”的价签还在,但格子早已空空如也。
烟草行业结构性调整持续深化,随着全国控烟立法推进,部分省市明确零售终端限价令,10元以下价位香烟的投放量被严格管控。
在烟草专卖局“稍紧平衡”政策下,零售户每月能订到1条红塔山经典款就算“烧高香”了,档位低的店铺甚至订不到一条 。一位社区便利店店长苦笑:“现在红塔山比茅台还难抢,新商盟系统一开放订购,3秒内就被抢空。”这种人为制造的“饥饿营销”,让年销量250万箱体量的红塔山从“大众口粮”沦为“限量奢侈品”。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无数街边小店重复上演。
中国3.5亿烟民正集体陷入一场无处诉说的生存困局,戒不掉的尼古丁,追不上的烟价,挤不进的吸烟角落,和无处安放的身份焦虑。他们的焦虑藏在每一包涨价的香烟里,飘散在每一个被驱赶的角落。
在原产地云南,红塔山经典1956卖到11元、12元,而5年前仅售7元,低端烟退市政策迫使红塔山价格整体上移,但11元/包仍是三类烟的主力。中华为什么不涨价?因为穷人抽不起啊!那富人的油水不是更多吗?因为底层的穷人毕竟是大多数!
红塔山曾凭借“三级批发体系”构建起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在20世纪末占据高端市场30%的份额。一包7元至12元的红塔山香烟,承载着几代中国烟民对于“口粮”的朴素期待,红塔山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未变,云南高原的烟叶赋予其醇厚本香,7元-12元的定价,精准切中了中国最广大消费群体的价格敏感带,但这种“性价比神话”正遭遇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
消失的不只是烟,更是一个群体曾经触手可及的慰藉,抽红塔山的人,要的不是档次,而是习惯。当习惯被政策剥夺,那些蜷缩在便利店门口等待补货的身影,便成了这个时代最沉默的注脚。
社交媒体的口诛笔伐,也让底层烟民逐渐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当涨价香烟掏空底层民众的钱包,当禁烟区不断挤压烟民的生活空间,当道德批判淹没了理性讨论,3.5亿人吞吐的不仅是尼古丁,更是时代个体在政策重压下的深刻焦虑。
当卷烟高端化成为政治正确,是否该为质优价廉的产品保留必要的生存空间?控烟不能只靠挤压烟民的生存空间,更需铺设一条有温度的退场通道。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在货架前徘徊的底层消费者面前——他们需要的,不过是一包能负担得起的“口粮”而已。
多希望那些躲在消防通道里忽明忽暗的火光,不必永远闪烁在片面追求GDP的阴影之下,让市场上多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平价香烟,这或许才是市场经济最应该回归的本质诉求。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