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湖北省第44次质量提升小组代表会上,利川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创·未来QC小组研发的烤烟破膜培土农具,荣获“湖北省优秀质量管理实践标杆”称号。这个看似简单的农具背后,凝聚着小组人员两年的心血,更承载着万千烟农的期盼。
从田间难题到创新灵感:一次观察点燃技术革新火种
时间回溯到2023年春天。利川市柏杨乡的烟田里,小组组长王竹青注意到一个现象:烟农们在进行"井窖式"移栽后的田管作业时,需要长时间保持蹲姿,完成扩膜、培土等工序。“看着他们的背影,我就想能不能做点什么来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
传统作业模式。
这个观察引发了QC小组的深入调研。数据显示:传统作业方式下,在该环节每亩烟田需要5.56个工时,按当地100元/天的工价计算,单这一环节就要花费近70元。由于劳动强度大,很多烟农无法保证作业质量。
“既然扩膜这么费劲,为什么不直接破膜?”在一次头脑风暴会上,组员的大胆设想点燃了团队的创新火花。这个看似简单的逆向思维,最终催生了一项创新农具。
从反复试验到终获成功:两年攻坚突破农具研发瓶颈
创新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农具设计借鉴哪些工具?手柄材料应该如何选择?握持结构的形状应该如何选择?各种问题扑面而来,首次试用农具时,破膜效果不理想;第二版又出现了培土不均匀的问题。“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连续实验了十几次才得出最佳方案。”技术骨干王竹青回忆道。
“记得试验成功那天,我们特意请来老烟农试用。”王组长说,“看着他轻松完成作业的样子,大家不禁相视而笑。”
使用研制农具后的作业模式。
从效率提升到农民增收:小小农具创造显著经济效益
在柏杨坝镇,烟农算了一笔账:他家20亩烟田,往年这个环节要请4个工,花费1400元;今年用新工具,2个工一天就干完了,省了800元。"更重要的是,腰不酸了,干活轻松多了。"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该农具使亩均作业时间从5.56小时降至2.12小时,效率提升2.62倍。按全市5.57万亩烟田计算,全面推广后每年可节省成本234万元。
除了经济效益,更难得的是社会效益。柏杨坝镇技术员小周指着一片长势喜人的烟田说:“使用新工具后,烟株整齐度明显提高,预计亩产可增加5%左右。”
“以前干完活,腰都直不起来。"55岁的烟农老周边说边示范,"现在站着就能操作,轻松多了。”
从单一创新到持续探索:QC小组永不止步再启新程
载誉归来的QC小组没有停下脚步。在利川市烟草局(营销部)的会议室里,团队成员正在研讨新课题。
“我们正在研究《基于间套作模式的烟农增收体系》”。王竹青介绍说,团队计划利用烟田空闲期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帮助烟农实现“一块地,两份收入”。
利川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主要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我们要让更多‘小发明’解决‘大问题’,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