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教不改”!外贸烟“灰色地带”购买调查
外贸烟,一个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近年来,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严厉打击,但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外贸烟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究竟是谁在购买?他们又是如何购买的?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线上“暗流涌动”:社交平台成交易温床
打开一些社交平台,搜索“外烟”、“免税烟”等关键词,你会发现大量相关群组和账号。这些账号通常伪装成代购、海外旅游分享等形式,实则暗地里进行外烟交易。
“想来几条正品日免‘某品牌香烟’吗?价格美丽,包邮到家!”一位名为“小A”的卖家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着类似的信息。记者以买家身份联系了小A。小A告诉记者,他们有各种品牌的外烟,包括国内不常见的口味和包装,保证“正品”。
“货源都是从国外带回来的,或者直接从免税店拿货。”小A解释说,“都是熟客介绍,信誉保证,放心购买。”当记者问及是否有风险时,小A则轻描淡写地说:“小批量自用没问题,别大量囤积就行。”
除了微信,一些电商平台也存在类似情况。一些商家会利用“海外代购”、“礼品”等名义,规避监管,暗地里销售外烟。消费者稍不留神,就可能落入陷阱。
线下“移花接木”:真假混卖难辨真伪
除了线上渠道,线下也存在一些“隐秘”的交易场所。在一些烟酒店,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包装与国内香烟不同的产品。这些香烟往往没有中文标识,价格也比国内香烟高。
“这些都是外烟,口感不一样,很多人喜欢。”一家烟酒店的老板“老B”向记者推荐。当记者质疑其合法性时,老B则含糊其辞:“都是正规渠道进货,绝对没问题。”
然而,业内人士透露,线下外烟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一些不法商贩会将假冒伪劣的香烟冒充外烟进行销售,牟取暴利。消费者如果不具备专业知识,很难辨别真伪。
“有些外烟确实是从国外带回来的,但是也有些是国内仿制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烟草行业从业者“老C”告诉记者,“消费者要格外小心,不要贪图便宜,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谁在购买?“尝鲜”心理与“特殊需求”
那么,究竟是谁在购买外烟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购买人群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追求“尝鲜”的年轻人: 他们对外烟独特的口味和包装感兴趣,希望体验不同的吸烟感受。
* 有“特殊需求”的人群: 一些人可能因为工作或生活原因,需要购买特定品牌或口味的外烟。
* 寻求“面子”的消费者: 一些人认为外烟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购买外烟是为了满足虚荣心。
监管“任重道远”:多方合力共筑防线
外烟市场的乱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监管部门需要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查处非法销售外烟的行为。
同时,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警惕,理性消费,不要轻信虚假宣传,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香烟。
“打击外烟走私和非法销售,需要多方合力。”老C表示,“需要海关、烟草专卖局、公安机关等部门加强合作,形成监管合力,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此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对非法销售外烟危害的认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外烟市场的乱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外烟“灰色地带”的购买,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和治理的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提高意识、多方合作,才能真正遏制这一现象,还市场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
【来源:北京日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