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一包假烟嘛,十几块钱的事,犯得着闹大?”
这句看似洒脱的话,恰恰是当下假烟屡禁不绝的最大温床。根据媒体调查,高达90%的吸烟者在买到假烟后选择沉默,于是造假者愈发猖獗,真烟市场被蚕食,国家税收大量流失,消费者健康被劣质烟丝一步步侵蚀。沉默的代价,从来不止十几块钱,它是一场对公共利益的无声出卖。
01、沉默不是豁达,而是变相纵容
很多吸烟者把“懒得计较”当成一种豁达,殊不知,这正是造假者最期待的“配合”。一包假烟利润或许只有几元,但当沉默成为群体习惯,这几元就会滚雪球般变成一条黑色产业链:上游制假窝点日进斗金,中游物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游小店“真假混卖”零风险。最终,吸烟者看似只损失了十几块钱,却可能吸入了超标的焦油和致癌物;国家看似只是少收了几块钱烟草税,却可能因此损失上百亿元的财政收入,以及数以亿计的公共卫生支出。沉默的吸烟者,成了黑色产业链中最廉价的“帮凶”。
02、法律早已给出“尚方宝剑”,只是太多人不会用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写得明明白白:经营者提供商品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要求“退一赔三”,赔偿金额不足五百元的,按五百元计。换句话说,即使你花20元买了一包假烟,也有权要求商家退还20元本金,再额外赔偿500元。法律之所以设置500元“保底”,就是为了破解“损失小、维权少”的困局,让造假者在任何微小金额上都无利可图。
此外,《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售卖假烟可处以违法经营总额20%以上5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吊销执照乃至追究刑责。如果吸烟者能主动举报,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必须立案调查;查证属实后,举报者还能获得罚没款一定比例的奖励。法律不缺位,缺的是消费者临门一脚的“点火”。
03、维权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公共责任的开始
有人担心,为了区区几百元与楼下小卖部“撕破脸”,今后还怎么做生意、怎么见面?这种“人情顾虑”恰恰被不法商家利用:他们笃定老顾客抹不开面子,笃定“低头不见抬头见”,于是把假烟藏在柜台最下层,卖给熟客时“看人下菜碟”。然而,维权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公共治理的一环。你今天退一步,明天就可能有无良商家进一步;你今天勇敢一次,明天整条街的小店都会收起假烟。
更现实地说,维权过程远没有想象中复杂:
证据固定:保留假烟、购物小票、支付记录,必要时用手机拍下店招、烟盒条码。
投诉渠道:拨打12315或12313(烟草专卖品市场监管热线),微信小程序“全国12315平台”一键上传证据即可立案。
现场处置:烟草执法人员到店抽检,只需十几分钟,若确属假烟,现场查封并出具《先行登记保存通知书》。
赔偿落地:商家若愿意调解,可当场签署赔偿协议;若拒绝调解,消费者可向法院提起小额诉讼,诉讼费仅50元,且可要求败诉方承担。
在很多城市,从投诉到拿到赔偿,最快只需三个工作日。那些“怕麻烦”的人,不妨先试一次,就知道所谓麻烦,只是纸老虎。
04、让维权成为“集体叙事”,才能真正斩断黑手
假烟治理是一场“人民战争”。只有当维权不再是孤勇者,而成为一种群体自觉,造假者才会真正无处遁形。
其一,吸烟者要打破“沉默螺旋”。不妨在烟民微信群、车友群、球友群里分享维权成功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当大家发现维权不仅不丢人,还能“薅”回500元,沉默的90%就会松动。
其二,社区、物业、便利店连锁总部要把“禁止销售假烟”写进商户公约,并在店内张贴投诉二维码。一旦发现假烟,不仅执法部门要罚,总部还要对加盟店扣分、摘牌,形成双重震慑。
其三,烟草公司、快消品牌早已借鉴“扫码验真”技术,在烟盒上设置一次性防伪码,扫码即可跳转至官方验证页面。技术赋能让维权门槛进一步降低,证据链一步到位。
其四,媒体与司法机关也已经定期公布假烟典型案例。去年江苏南通中院判决一起假烟案,被告人因销售假冒“中华”香烟,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120万元。这样的判例一旦广为人知,对潜在造假者的震慑远超任何说教。
05、从“利己”到“利群”,重塑消费者主权
吸烟者常自嘲“抽的不是烟,是寂寞”。但在假烟面前,抽的可能是有害物质。维权不只是拿回500元,更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底线守护。
当你为了20元假烟挺身而出,你捍卫的是《消法》的尊严;当12315热线因你的投诉而迅速行动,你参与的是专卖治理;当小店老板因赔偿500元而再也不敢进假烟,你拯救的是下一个不知情的消费者。
别再把“算了吧”挂在嘴边。沉默,只会让假烟更嚣张;发声,才能让阳光照进柜台的最下层。下一次,当你拆开烟盒发现味道不对、条码扫不出、烟丝发黑,请立刻合上盖子,掏出手机,拍下证据,拨打12315。那一刻,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千千万万个拒绝沉默的消费者,在法律与技术的加持下,共同把假烟逼进死角。
务必维权,让假烟无处遁形。今天你为二十元较真,明天就能为千万人赢得一个清朗的烟草市场。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