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马甲”点亮无烟上海

2025-07-31 香烟资讯 56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您好,这里是无烟商场,如需吸烟请跟我到指定吸烟点。”在上海静安苏河湾万象天地,身披蓝马甲的志愿者老陈每天要说上百遍这句话。

随着上海13处室外“游烟”治理示范区的落地,像他这样的控烟志愿者已突破万人规模,成为上海法规之外最柔软、也最坚韧的控烟力量。

2024年,上海全市志愿者累计巡查场所11.18万户(次),向执法部门提交处罚建议115例,采纳率高达93.9%。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一座超大城市把“政府独奏”变成“社会合唱”的生动缩影。

微信图片_20250729093520.png

万名“编外执法员”:从街头到云端的社会网络

上海现有实名制核心控烟志愿者3500名,加上街镇机动力量,总人数逾万,覆盖全部16个区、215个街镇。

他们中既有退休阿姨,也有大学生、白领、外卖小哥,更有“学徒少年”亲子档。虹口区今潮8弄的“弄堂共建先锋队”把50多名物业保安、保洁编入志愿网格;浦东机场联合高校组建“空港志愿团”,每天20名大学生在航站楼外柔性劝导。

线下巡查之外,“控烟热力地图”小程序把志愿者延伸到线上:市民拍照上传违规线索,后台实时推送给就近志愿者“抢单”,形成“群众吹哨、志愿者报到、执法跟进”的闭环。2024年,平台共收到线索1.2万条,七成在30分钟内得到志愿者响应。

“三件套”柔性劝导:让执法更有温度

法规是锋利的,志愿者是温暖的。上海为志愿者设计了统一培训教材——“柔性劝导三件套”:

一个微笑:心理学课程教会志愿者“先肯定再引导”,用一句“理解您烟瘾难忍”化解对立;

一张卡片:印有中英双语禁烟法规、最近吸烟点导航二维码及12320戒烟热线;

一份纪念:递上可降解灭烟袋,鼓励烟蒂带回吸烟点集中处理。

在迪士尼乐园,志愿者把劝导词编成沪语快板,“米奇都说赞”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传播后,游客配合度提升40%。

从“旁观者”到“主人翁”:志愿文化的溢出效应

志愿服务的核心不仅是“管烟”,更是“管人”。当市民穿上蓝马甲,身份瞬间从被管理者变为城市主人。

普陀区“学徒少年”志愿服务队用乐高积木搭出“肺部与焦油”模型,在商圈路演中吸引孩子围观,家长掐灭烟头的动作比任何说教都干脆;七宝领展广场把志愿者积分与商户“星级评定”挂钩,谁家门口烟头多就扣分,物业经理笑称“比罚款还管用”;戒烟门诊医生加入志愿队,在巡查时现场为烟民测一氧化碳,“吹口气就知道肺年龄”,当场预约戒烟门诊的比例超过三成。

制度托底:让善意可持续

志愿服务不能仅靠热情。上海构建了“时间银行+保险+培训”支持体系:

时间银行:志愿时长可兑换社区食堂餐券、公园年卡,甚至抵物业费;

保险保障:市财政为注册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险,最高理赔30万元;

持续培训:每年两次复训,课程涵盖新法规、急救技能与冲突调解。

2024年复训考试通过率98%,志愿者流失率仅5%,远低于国内同类项目平均水平。

全球视野下的“上海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案例集》中,将上海控烟志愿体系列为“城市社会共治典范”。其经验可概括为“三化”:

常态化——把志愿巡查写进《健康上海2030》行动方案,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专业化——医学院校开设“控烟与健康传播”学分课程,学生可凭志愿时长抵学分;

数字化——“控烟热力地图”已与“随申办”市民云打通,一键查询吸烟点、一键投诉。

正如市爱卫办所言:“法规划出底线,志愿者提升高线,两者相加构成上海的天际线。”

当最后一支烟在蓝马甲的劝导下熄灭,城市亮起的不只是无烟的招牌,更是市民共建共享的文明灯塔。从外滩到迪士尼乐园,从“学徒少年”到古稀老人,上海用万名志愿者证明:控烟不仅是医学命题,更是社会治理命题;不仅要“最严禁令”,更要“最广动员”。当“蓝马甲”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无烟上海也就从愿景走向了日常。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m.practisedesigner.com/article/50923.html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