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卷烟工业企业开展跨区域企业互补合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力举措。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从战略穿透、要素统筹、区域联动、人才共育四个维度,在更深层次上创新合作模式,积极构建“品牌共育、要素共享、发展共进”新格局。
以政策协同为前提,深化战略穿透与机制创新精准匹配
校准“坐标系”,点燃战略引领的“主引擎”。强化顶层设计,浙江中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寻求与广西中烟、重庆中烟、甘肃烟草、江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战略对接。双方在目标、品牌、生产、管理、供应链、跨界、愿景七大领域深化协同,激活“战略共商、品牌共建、生产共链、管理共进、资源共通、愿景共融”发展动能,持续拓展合作维度、深挖协同潜力,着力提升战略目标对接度、合作质量、品牌协同性和资源配置效率。
绘好“路线图”,系牢高效执行的“压舱石”。依托战略引领,通过技术标准输出、管理经验共享和数字平台赋能,增强产业链韧性与辐射力,采取一品牌激活多区域产能模式,构建优势互补、动态优化跨区域合作良好生态。
激活“新动能”,构筑融合共生的“强磁场”。运用“要素梳理、需求对接、精准施策”方法,系统梳理合作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构建基于战略匹配度、优势互补性和协作增长点的精准合作路径。优化生产协同效能,借助复合调度、数据中心、企业大脑等系统平台,将合作企业的产能、库存等数据纳入统一模型,结合市场需求预测、原料供应周期等实际,动态调整货源分配比例。通过计划分解沙盘,将年度目标拆解为月度、周度任务,并利用可视化看板实时跟踪自产与合作生产进度,确保计划执行同频共振。
以跨部门协同为切入点,深化要素统筹与效能提升
树牢“风向标”,发挥管理互鉴“乘数效应”。浙江中烟与合作企业制定涵盖任务、责任、进度的互补合作年度重点任务清单,覆盖计划调度、生产组织、技术研发等八大业务板块。通过“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网格化管理机制,构建高效跨部门协作体系,推动管理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链条提升。开展“5+1”对标共建活动,包含企业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智能制造、人力资源及车间管理等方面,利用有效精益管理工具与创新管理模式,解决跨区域生产协同难点,搭建专家共享平台,依托数据互通与经验互鉴,提升风险预判与防控能力。
抓牢“关键处”,创新要素调配“新模式”。以资源高效流转为核心,通过“工业调剂+工商置换+计划转接”协同机制,实现烟叶资源跨区域动态调配。针对互补企业烟叶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技术团队协同攻关,充分挖掘资源二次利用率,实现资源错峰互补与价值最大化。打造敏捷供应网络,在合作企业所在区域建立集散中心,优化仓储布局与配送路径,构建“工厂直发、区域集散、终端直达”扁平化配送模式;强化智能硬件投入,建立标准化动态监控体系,实现库存实时可视、流程精准追溯;深化数据协同,基于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调拨计划,形成“就近入库、就地上架、就近配送”敏捷响应机制,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并缩短交付周期,增强供应链韧性。
以跨域联动为抓手,深化区域协同与生态共建
筑牢“基础桩”,锻造生产制造“硬支撑”。在现有互补合作的基础上,浙江中烟拓展合作范围,构建“1+N”企业协作网络。以合作生产为中枢,协同驻点项目组打造高效协作体系。在工艺管控方面持续发力,构建覆盖合作生产点的“同质化生产”体系,借助动态趋势线监测技术,确保各地生产标准统一、质量稳定;在设备效能上精准出击,输出柔性化工艺管控体系,采用技术输出与本地化适配相结合的模式,确保合作工厂的单箱能耗降低、设备综合效率全面提升,助力合作企业在质量管控与生产效率方面实现双向突破。在质量追溯上继续发力,创新构建制丝数智化管控平台,形成“异常即时触发、处置全程闭环”智能响应机制。部署全域质量追溯网络,有效提升产品优质率。
锻造“生力军”,释放人才裂变“新动能”。以“三共机制”为牵引,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共建培养体系,建立“双导师带徒+跨省突击队”双轨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壁垒,推行“一对一”师徒结对与“多岗轮训”实战训练;组建“跨省青年技术突击队”,以联合攻关项目为载体,通过实战攻坚加速两地技术骨干协同成长。共建技术生态,以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支点,建立跨厂联合技术攻关机制。针对设备效能、工艺稳定性等共性难题,组建“技术专家+青年骨干”混编团队,实现经验“即创即用”,推动技术攻关从“单点突破”向“系统破局”跃迁。共建融合机制,搭建“技术资源池+设备共享平台”,打通实验室、中试线、专利数据库等资源通道,围绕设备监测、工艺适配、能耗优化等关键领域协同攻关提效能,推动技术合作从“阶段性”转向“常态化”,锻造堪当重任的人才队伍。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