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自己的大品牌,在很长一段时间承载着「全村的希望」。
曾经百万箱、200万箱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上百家工业企业、上千个卷烟品牌——小、散、低、弱、乱——意味着培育像万宝路、七星、健牌这样的大品牌不仅缺乏空间,也几乎没有可能。
进入新千年以来,随着「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工商分离、《百牌号目录》、「两个十多个」等一揽子政策举措——从目标方向、组织架构、市场环境到产业发动——的实施推进,有力地推动了中式卷烟品牌的规模做大,到2007年,有13个品牌年销量突破百万箱,「三红一白」以200万箱销量树立了当时的大品牌标杆。
2010年,「532」、「461」的提出,统一了整个产业做大品牌规模的信心决心,同时将品牌发展的重心调整到三类以上产品,合理地纠正了一度时期为了规模做大而过度下延结构、不惜牺牲品牌价值的方向跑偏,为后来的从大到强、又强又大打造了非常不错的基本面。
随着持续的消费升级,不仅赋予了高结构品牌以更大的规模空间,也让缺乏结构支撑的大品牌后难以为继,在「532」、「461」基础上培育「136」、「345」,既是从「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到「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的深化进化,更进一步凝聚了培育全国性知名大品牌——规模大、价值高、竞争力强——的产业意志和政策合力。
以大而强为坐标,「136」、「345」以更高标准、更快速度、更好状态引领着中式卷烟大品牌从全国知名向全球领先迈进。
不过,疫情过后较长时间的消费分化、需求转弱,大品牌在承担更大增长责任的同时,也面临着、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发展分化、状态下滑,今年上半年有多个品牌出现销量减少、收入下降,包括一些高端大品牌,尤其状态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品牌出现了长时间、大面积的价格倒挂,已经影响到品牌价值、市场口碑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大品牌发展面临着现时的「三个瓶颈」。一是增长瓶颈。对于销售、结构不断创下新高的大品牌,既不能回避高基数之上的难度放大、空前收窄,也确实有跑不快、跑不动的风险,视线拉长一点来看,大品牌有没有增长的边界,未来增长——规模、结构——空间在哪里?二是技术瓶颈。短期之内,很难有类似于中支烟那样的原创新、突破性,低焦油有机会,但能否达到中支烟那样的势能,还有待观察。这意味着向外的张力不足,缺乏技术创新对于品牌发展的牵引。三是价值瓶颈,大品牌的大,首先是规模大,规模化天然地站在价值感的对立面,铺天盖地削弱了顶天立地的力量感,并不是推出新产品、高端产品,就能够解决品牌老化、价值固化、口碑矮化的问题,也并不是成熟产品顺着往前走,就能够保持增长、支撑增长。
更重要的是,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对大品牌以及继续推进「大品牌」战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方面,是轻量化、个性化、碎片化、电子化和流动性强、即时性要求高的需求变化。相比于过去,今天的消费者更挑剔,也更善变,很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在这样的变化面前,大品牌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优势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成为短板,再加上大品牌普遍上市多年,难以避免地审美疲劳。大品牌很好,但消费者不愿意从众,不喜欢随大流,甚至反感「父辈的烟」。
另一方面,是大品牌不好做、不愿做、不会做的市场细分、碎片空间。我很认同一句话,优势就是天花板。大品牌的优势毋庸置疑,但也决定了做细分、做特色、做创新的不够灵活。尤其面对前面提到的需求变化,原来可能是一个10万箱的需求,现在变成了10个1万箱,甚至是20个5千箱,大品牌确实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做5千箱、1万箱的需求也有些勉为其难。
不是大品牌做得不够好,而是「很难」做得更好。
到有鱼的地方捕鱼,到有水的地方养鱼。鱼就是那些鱼,而且现在看得见的在减少,这就更加考验养鱼的耐心和韧劲,怎么样涵养好的市场生态、稳固消费基础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用做大品牌的决心意志做小市场、小需求,不是弱化大品牌主体地位,更不是放松大品牌培育力度,而是更加重视、更加投入创新特色、市场细分,更好满足需求、稳固消费。
大品牌要看得见、看得上、做得来小市场、小需求,小品牌要跳出固化的做大思维,摆脱规模速胜的路径依赖,以做深做透细分市场为目标。需要俯下身子,改变心态上的高高在上,姿态过于僵硬且爹味很足,同时提升市场状态,提升品牌活力;需要填空加密,进一步保证供给的有效性、合理性、充分性,消费者要什么有什么,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有;需要查漏补缺,还有哪些没有发现、没有覆盖、没有跟进的市场细分和细分需求,同时要努力适应新的消费习惯;需要无中生有,对新消费需求、新消费场景要有敏感度、渗透力,积极拓展新市场机会。
一方面,是大品牌自身的求新求变。从今年上半年几包新品的市场表现看,有力地提升品牌年轻感,吸引年轻化消费群体,拓展了新的市场细分。大品牌能变,善变,也改变。变不是背离传统,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体验、提升品牌价值,技术创新就是最好的品牌保鲜、价值升级,真正需要打破的事不想做、不会做、不敢做的思维束缚。
另一方面,是给新风格、新细分以空间舞台。超大规模市场从根本上决定了需求的多样性、复杂度,尤其轻量化、碎片化、个性化和流动性强、即时性满足要求高的需求变化,「一处水源供全球」难免力不从心,而且有可能直接导致需求流失,打造多样化、立体化的市场生态离不开新风格、新细分的丰富与充实,有其合理性,更有其必要性。
归纳起来,当稳固需求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没有理由看轻、忽视那些小市场、小需求,更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松懈而伤害到市场基础。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