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科技赋能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引擎。湖北省枝江市烟草专卖局自驻村帮扶百里洲镇戴家渡村以来,精准施策,因地制宜为其购置了两台无人植保机,这一举措不仅破解了村庄农业生产的瓶颈,更激活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注入了蓬勃生机。
智能农机改写传统生产模式
“以前打药靠人背,一天下来腰酸背痛,顶多能管 5 亩地;现在无人机一飞,几百亩地半天就搞定,这科技真是帮了大忙!” 站在绿油油的麦田边,村民李建国望着空中盘旋的无人植保机,脸上满是感慨。
百里洲镇戴家渡村作为传统农业村,长期受困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全村2000多亩耕地每到病虫害防治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妇女成了田间主力,人工施药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农药残留、人身安全等隐患。
转机始于2021年8月枝江市烟草专卖局的驻村帮扶。在多次田间走访和座谈会后,枝江烟草驻村工作队发现,制约村庄发展的症结在于农业机械化水平滞后。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决定投入资金购置两台智能无人植保机。这两台无人植保机配备高精度GPS定位系统和智能避障功能,载重可达 15 公斤,每小时作业面积达120亩,是人工效率的30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其雾化喷洒系统能将农药利用率提升至 80%,既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又降低了环境污染。在今年小麦蚜虫防治中,两台无人机仅用 3 天就完成全村 2000 亩麦田作业,较往年人工防治节省成本近 3 万元。
服务输出激活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没想到无人机不光能干活,还能挣钱!”村支部书郑丽萍拿着刚到账的服务款,难掩兴奋。在烟草局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戴家渡村成立了“飞防服务队”,将无人植保机的服务范围从本村扩展到周边5个行政村。
为打开市场,工作队带着无人机操作手开展“试飞演示”,在邻村的麦田里现场展示精准喷洒效果。亲眼见证无人机的高效作业后,周边村庄纷纷抛来橄榄枝。服务队制定了每亩地15元的收费标准,低于市场均价20%,凭借性价比优势迅速抢占市场。
“我们按‘成本 + 服务费’模式运营,扣除电池损耗、农药采购等成本,每作业100亩能纯赚800元。”村财经委员黎泽洪算起经济账:今年春季以来,服务队已累计为外村作业6000亩,为村集体增收4.8万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改变了村民的观念。“以前总觉得集体的事与己无关,现在看到村集体账户上的余额越来越多,大家参与村务的积极性都高了。”黎泽洪说,村里正计划用积累的资金再购置一台大型植保机,扩大服务规模。
青年返乡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外打工不如回家当‘飞手’,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还不比城里少。”48 岁的潘小平,如今是村里小有名气的无人机操作手。他曾在外打工多年,通过烟草局组织的专业培训,考取了无人机驾驶员证书,现在每年增收10000元以上。
在无人植保机落地之初,操作人才短缺成为难题。烟草局联合农业部门开展“乡村振兴飞手培训计划”,从本村返乡青年、种粮大户中筛选学员,邀请专业讲师进行理论授课和实操训练。培训内容涵盖无人机维护、航线规划、应急处理等模块,结业后颁发操作证书。
目前,戴家渡村已有3名青年通过培训成为专业飞手,组成了“1名技术骨干+4名操作手”的服务团队。28岁的邹涛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负责无人机日常运维,还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飞防作业场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乡村网红”,间接为服务队带来不少订单。
“年轻人回来的不仅是脚步,更是新思想。”驻村第一书记张元观察到,随着无人机带来的新变化,已有几名在外务工的青年主动联系村里,计划返乡发展特色种植,利用无人机开展精细化管理。这种“人才回流-产业升级-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正让戴家渡村焕发新的活力。
从田间地头的效率革命,到集体经济的破茧重生,再到青年人才的回流归巢,两台无人植保机在帮扶村掀起的“科技旋风”,生动诠释了精准帮扶的深刻内涵。正如村民们说的:“枝江烟草为我们送来的不只是2台机器,也是让我们村腾飞的翅膀。”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