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卖监管视角下真烟异常流动治理路径研究

2025-08-12 香烟资讯 87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当前真烟异常流动的现状特征与市场影响,剖析专卖监管在执法效能、情报体系、全链条防控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系统阐述各地在打击违法大户、强化物流监管、开展分层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举措,为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摧毁“地下网络”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真烟外流;地下网络;专卖监管;联防联治

真烟异常流动形成的“地下网络”,不仅扰乱正常市场秩序、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更对社会治理构成潜在风险。当前,随着流通渠道多元化、交易方式隐蔽化,防范真烟外流已成为烟草专卖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真烟外流现状与监管态势

从流通渠道看,传统批发零售环节与电商平台、社交软件等新兴渠道交织,形成多层次、跨区域的非法流通网络,其中本地非法收购行为已发展为“地下网络”的核心环节。此类行为具有三大特征:一是隐蔽性强,多以“烟酒回收”“闲置转让”等名义伪装,交易多通过加密社交工具完成,资金结算依赖第三方支付平台,痕迹难以追踪;二是流动性大,收购点常选择城乡接合部空置房屋、临时仓库等场所,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策略规避监管;三是组织化程度高,形成“散户收购—中间商转运—异地分销”的完整链条,部分团伙甚至配备专业运输车队和通讯干扰设备,具备较强的反侦察能力。

从市场影响看,真烟异常流动已对正常市场秩序造成多重冲击。一方面,非法收购行为导致区域卷烟供需失衡,部分紧俏品牌在原产地断供,而在销区价格暴跌,严重扰乱价格体系;另一方面,真烟通过非正规渠道流通,造成国家税收流失。同时,“地下网络”常与假烟、走私烟销售相互交织,滋生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对社会治理构成潜在风险。

从监管层面看,专卖管理面临双重压力。一是执法资源配置与违法活动规模不匹配,有的基层中队存在人员不足、装备老化等问题,难以应对跨区域、高强度的打击任务;二是技术手段相对滞后,对大数据分析、电子证据固定等现代执法技术应用不足,对新兴流通渠道的监管仍停留在人工巡查阶段;三是部门协同存在壁垒,与公安、市场监管、交通等部门的联动多为临时性协作,缺乏常态化机制,导致监管效能打折扣。

二、专卖监管面临的突出问题

尽管各地持续强化专卖管理,但在与真烟异常流动行为的博弈中,仍存在监管能力与违法强度不匹配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执法打击效能不足

一是打击手段单一,对非法收购行为仍以“现场查获”为主,缺乏对资金流、信息流的深度追查,难以摧毁整个网络。部分案件仅对前端收购人员进行处罚,而幕后组织者、分销商往往逃脱打击,导致“抓小放大”现象普遍。二是违法成本偏低,根据现行法律规定,非法经营真烟案值需达到5万元以上才追究刑事责任,而实际操作中,多数案件因证据不足仅作行政处罚,难以形成有效震慑。三是资源整合不力,基层专卖部门与稽查支队之间存在职责交叉,重复检查、信息孤岛等问题突出,未能形成“拳头效应”。

(二)情报信息体系滞后

一是线索来源狭窄,80%以上的案件线索依赖群众举报,而主动发现的线索不足20%,对“地下网络”的早期预警能力薄弱。二是分析研判能力不足,缺乏专业情报分析人员,对零售户订单数据、物流信息等海量数据的挖掘不够,难以识别异常交易模式。例如,部分违法大户通过拆分订单、分散配送等方式规避监管,现有系统无法自动识别此类行为。三是跨部门信息壁垒未打破,公安的户籍信息、交通的车辆轨迹等关键数据未能与专卖系统对接,导致对违法人员的追踪常常陷入僵局。比如在非法收购案中,因无法及时获取嫌疑人跨省交通记录,错失最佳抓捕时机。

(三)全链条监管存在盲区

一是地域监管失衡,城乡接合部、省际交界地带等区域因管理难度大,成为非法交易的“重灾区”。二是新兴渠道监管缺位,对“跑腿代办”“社区团购”等新型交易方式,尚未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部分违法分子利用这些渠道实现“无接触交易”,监管部门难以取证。三是物流寄递环节防控薄弱,尽管已推行“寄递实名收寄”制度,但部分快递企业为追求效益,对卷烟寄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专卖部门缺乏对物流数据的实时监控手段,难以拦截非法运输行为。

三、防范真烟外流的具体举措

(一)构建全链条打击体系,保持高压震慑态势

一是深化专项整治行动,将市场整治与物流寄递专项行动结合,重点打击非法收购窝点、运输团伙和分销网络。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制度,对查处的5万元以上案件实行挂牌督办,确保“查一案、端一窝、断一链”。二是提升打击技术含量,引入电子数据取证设备,对涉案手机、电脑中的聊天记录、交易凭证进行专业提取,破解“证据不足”难题。三是强化执法协同,与公安部门建立“联合办案中心”,实现案件线索、技术资源、执法力量的深度整合,确保重大案件提前介入、同步侦查。

(二)完善情报研判机制,提升精准监管能力

一是建设“1+N”情报平台,以专卖监管系统为核心,整合物流信息、零售户订单等数据资源,建立重点人员、重点车辆、重点区域“三张清单”,实现自动预警。二是推行“情报主导监管”模式,组建专业研判团队,通过分析异常订单集中度、资金往来频次、物流轨迹重合度等指标,识别非法收购苗头。三是拓宽线索来源,在社区、乡村发展“信息员”,建立覆盖城乡的情报网络,对有效线索实行“首报奖励”和“分级奖励”。

(三)强化大户综合治理,破解网络控制难题

一是实施“穿透式监管”,对列入黑名单的违法大户,开展“四查”:查库存与销量匹配度、查资金往来合理性、查销售对象集中度、查物流发货目的地,全面掌握其经营异常点。二是瓦解控制网络,通过跟车暗查、蹲点监控等方式,绘制“大户—小户”关联图,对被控制的小户进行单独约谈,切断利益链条。三是建立“退出机制”,对屡教不改的违法大户,依法取消经营资格,并通过信用惩戒限制其参与其他经营活动。

(四)优化许可后续监管,筑牢源头防控防线

一是细化许可分类管理,根据零售户信用等级、经营规模、历史违规记录,实行“差异化延续”政策,对无违规记录的,简化延续流程;对有轻微违规的,缩短延续期限;对严重违规的,不予延续。二是强化实地核查,在许可证延续前,开展“全覆盖”检查,重点核实经营场所真实性、是否存在转租转借等情况。三是建立“许可证动态管理系统”,实时关联违法查处信息,对出现违规行为的零售户,自动触发监管预警,及时采取限制措施。

(五)推进区域协同治理,打破跨区监管壁垒

一是建立跨省协作机制,与周边地区签订《联防联治协议》,明确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案件移送等流程,每季度召开一次协作会议,通报外流趋势。二是开展“边界共治”行动,在省际交界乡镇设立联合检查站,对可疑运输车辆实施常态化查验。三是统一执法标准,协调周边地区建立“真烟外流案件处理指引”,确保同类案件处罚一致,避免违法分子利用区域差异逃避打击。

(六)加强技术赋能建设,提升现代监管水平

一是推广大数据应用,开发“真烟外流风险模型”,通过机器学习识别异常交易特征,实现智能分析研判预警。二是强化装备配置,为基层中队配备移动执法终端、无人机等设备,提升现场取证和远程监控能力。三是开展全员培训,将大数据分析、电子证据固定等技能纳入专卖人员必修课,每季度组织一次实战演练,年底前实现培训全覆盖。

通过上述措施,力争实现“三个下降”:真烟外流案件数量同比下降20%,重大外流案件涉案金额下降30%,跨区域外流比例下降15%,逐步构建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链条防控体系,坚决摧毁“地下网络”,维护卷烟市场正常秩序。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m.practisedesigner.com/article/51617.html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