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湖北省鹤峰县中营镇烟田里,烤烟与红薯藤蔓在垄间交织。566户农户参与的烤烟-红薯套作,是当地今年探索特色种植的新尝试——通过作物互补激活耕地潜力,让“一亩田”多份收成,成为农民增收的生动实践。
模式创新,让土地“不空闲”
“烟株栽下一个多月,红薯苗刚好能‘挤’进空当,两不耽误。”中营镇农技员指着烟薯相间的田垄说。这套首年试点的模式,核心是“按株配种”:根据烤烟株距、行距,在两株烟苗中间定点套栽红薯,既保证烟株通风透光,又让红薯藤蔓沿垄间自然延展。
各片区还摸索出适配技巧:官扎营片区“见缝插针”利用闲置空地;岩屋片区“分时管护”,烤烟打顶时红薯完成缓苗,烟叶成熟时红薯快速膨大,错开生长节奏;中营中心片区“控蔓不控肥”,红薯藤蔓长到30厘米时摘心,避免缠绕烟株;茅坪片区则“边角利用”,把烟田埂边零散地块全种上红薯。这些基于作物特性的“朴素创新”,让老农田长出新花样。
农户账本,多出来的“踏实收入”
中营中心片区的邓志刚看重“风险缓冲”。他78亩烟田中的23亩套作田,今年春旱时,红薯耐旱特性帮着保墒情,烟株根系也比往年扎得牢。“往年旱天得天天浇水,今年红薯帮着‘锁水’,省不少人工。”他笑言,就算烟叶收成持平,红薯也是“额外惊喜”。
岩屋片区的夏玉香种10亩烟、套作4亩红薯,最满意“省心”,“红薯不用专门管,跟着烟叶节奏顺带照料,收时多一担粮,心里踏实”。茅坪片区的徐祖玉算得细:“种烟的肥料、人工都算进去,套作的红薯几乎是‘净赚’,多这一笔,年底能多添件家电。”
藏在田间的“共生”智慧
烤烟-红薯套作背后,藏着乡村振兴的“细水长流”:566户参与者中,不少是留守老人和脱贫户,套作带来的“轻量增收”让他们不用外出就能多份收入。4个片区“技术员跟着田走、农户跟着技术学”,官扎营的“株距配比”、岩屋的“分时管护”等,都是农户与技术员在田里琢磨出的“土智慧”。
烟站技术员说:“乡村振兴不是搞排场,是让农民在自家田里多赚钱”。这套模式的关键是“降本提效”:不用额外租地,利用现有烟田空地;不用新增设备,跟着技术员学就能上手;一亩地多份产出,综合收益比单种时明显提升。
鹤峰的烟薯套作田,写满“务实”二字。他们用作物共生的朴素智慧,让耕地更高效,让收入更安稳。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