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草行业或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核心是卷烟配方设计理念的根本性转变。这场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烟草行业数十年发展积累、市场需求演变和科技进步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以“原料等级”为核心、以“横配方”为手段的设计体系,正在被以“原料功能”为导向、以“竖配方”为支撑的新范式所取代。这一转变不仅重构了卷烟产品的技术特色,更重新定义了中式卷烟的核心竞争力。
从经验传承到科学设计的演进之路
中国卷烟配方设计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映射了整个烟草工业的技术进步轨迹。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配方设计高度依赖经验传承,可谓“一看、二摸、三闻香”。原料选择的核心指标几乎完全集中于烟叶的外观等级——包括颜色、光泽、油分、长度、成熟度等。国家制定的42级烤烟国标是绝对的“金科玉律”,配方师的工作就是在等级框架内进行“排列组合”。
所谓的“横配方”技术是绝对主流,即在同一等级或相近等级的烟叶群体(如不同产区的上等烟叶)中进行配伍性研究,目标是通过“取长补短”来实现烟气浓度、香味和劲头的相对稳定。
这种方法本质上是水平方向的原料替换和补充,其局限性显而易见:过度追求高等级烟叶的堆砌,不仅推高了成本,也忽视了不同产地、不同部位、不同品种烟叶独特的内在功能价值。
进入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化学技术的普及,烟草化学组分与感官质量之间的关联性开始被量化认识。烟碱、总糖、还原糖、总氮、钾氯比等化学指标成为除外观等级外的重要参考。配方师开始意识到,外观等级相近的烟叶,因其产区生态条件(土壤、气候)和栽培调制技术的差异,其内在化学成分和吸食风格可能迥然不同。这为后续的功能化分类埋下了伏笔。然而,此阶段的分析仍多为事后验证,尚未能前瞻性地指导配方设计,配方主体思路仍未脱离“横配方”的窠臼。
进入新世纪,消费者对卷烟产品的要求从单纯的生理满足转向更加注重感官舒适性、细腻感和特色化。同时,烟草行业面临的减害降焦压力日益增大,高端原料资源的稀缺性也日益凸显。这一切都倒逼配方技术进行革新。
“中华”、“芙蓉王”、“黄鹤楼”等强势品牌的成功实践表明,其核心竞争力并非单纯依赖顶级烟叶,而是源于对原料深刻的功能化理解和精准的数字化调配技术。至此,从“看等级”到“用功能”、从“横配方”到“竖配方”的革命性转变,从行业领先企业的探索实践,逐渐上升为全行业的共识性发展方向。
为何必须从“等级”转向“功能”?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市场、资源和科技三重逻辑的深刻驱动。
过去“唯等级论”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各个品牌的高端产品都在竞相使用有限的几个产区(如云南、贵州、福建)的顶级烟叶,产品风格趋同。
而注重“原料功能”,则允许配方师像交响乐指挥家一样,调动不同“声部”的原料。例如,津巴布韦烟叶以其独特的焦甜香被视为“提调香”的功能型原料;云南保山、普洱烟叶以其清甜香韵和醇和口感成为“基香”主力;河南、湖南某些地区的烟叶则可能因其燃烧性好、烟气充实而被赋予“支撑体”的功能;而上部烟叶虽然等级可能不高,但其浓郁的风格特征和较高的有效成分含量,经过技术处理后,可作为彰显产品风格个性的“强化体”。这种功能化分工使得品牌可以构建起独特且难以复制的风格印记。
我国的上等烟叶资源始终稀缺且成本高昂。单纯依赖高等级烟叶的“横配方”模式不仅成本不可持续,也造成了优质资源的浪费——将其用于不擅长的“角色”无疑是“明珠暗投”。
功能化理念则将配方视野从狭窄的高等级圈层,扩展到更广阔的中等级甚至部分低等级烟叶领域。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这些烟叶在某些功能维度上的独特价值,从而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例如,将有限的顶级烟叶集中用于赋予产品高贵的主香韵,而用经过技术处理的、功能明确的中部或上部烟叶来构建烟气主体和满足感。这极大地缓解了资源压力,提升了原料使用效率和配方成本的灵活性。
理念的落地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近十年来,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配方等技术的成熟,使得快速、无损地获取大批量烟叶样品的多项化学指标并建立其与感官功能之间的预测模型成为可能。配方师不再仅仅依赖个人经验,而是可以基于庞大的原料数据库和功能属性标签,进行多目标、约束条件下的数字化、智能化配方寻优。科技手段将原料从“黑箱”状态变成了功能参数透明的“元件”,这是“竖配方”得以实施的技术前提。
从“横配方”到“竖配方”的内在逻辑
“横”与“竖”的形象比喻,精准地概括了两种技术路线的本质区别。
“横配方”思维是平面的、替代性的。核心逻辑是寻找属性相似(尤其是等级相似)的原料进行配伍,目的是维持配方整体风格的稳定,或在某一风格维度上做微调。它关注的是“谁可以代替谁”。例如,当某产区上等烟叶短缺时,寻找另一个产区风格相近的上等烟叶来替代。
“竖配方”思维是立体的、架构性的。核心逻辑是将不同等级、不同产区、不同部位的烟叶视为具备不同功能特性的模块。配方过程如同搭建房屋的“四梁八柱”,明确哪些原料作为“基础”(提供烟气底坯和燃烧性),哪些作为“中间体”(充实烟气和浓度),哪些作为“调香料”(赋予特征香气和改善余味)。它关注的是“谁负责什么功能”,并允许用等级不高但某项功能突出的原料(如某些高香型上部叶)去担任关键角色。
“中华”品牌的配方就是“竖配方”思想的早期卓越实践。它并非简单堆砌全国各地最高等级的烟叶,而是基于对上百个地区烟叶功能特性的深刻理解,精心甄选其中40-50个地区的特色烟叶,这些烟叶在配方中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有些甚至比例极低(<1%),但其独特的功能性贡献(如某种特殊的香韵、甜感或润感)却是整体风格画龙点睛之笔,不可或缺。这种架构确保了“中华”风格的高度稳定和独特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原料资源最大化、最精准的利用。
重构卷烟配方设计的技术体系
这一场理念与技术范式的革命,对卷烟产品设计产生了全方位、系统性的影响。
原料评价不再唯国标等级马首是瞻,而是建立起一套包含外观质量、化学指标、物理特性、感官功能属性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每一片烟叶在入库时,除了等级信息,更会被打上“香气质、香气量、刺激性、浓度、甜度、润感、燃烧性”等一系列功能标签,并入库进入数字化平台,供配方师按“功能”检索调用。
传统流程是“选料-小样试验-评吸-调整”,循环往复,试错成本高,周期长。新的“竖配方”流程是“定义产品目标(风格、成本、指标)→从数据库中筛选匹配功能模块的原料→AI辅助计算初步比例→小样试验验证与微调”。流程更具预见性、科学性和高效性。
“横配方”追求的是批次间的稳定性。“竖配方”在实现卓越稳定性的基础上,更致力于构建产品的独特风格和难以模仿的核心技术壁垒。产品的个性更加鲜明,品牌的技术护城河也更加深厚。
烟叶采购策略随之发生根本改变。企业不再仅仅是按等级目录采购,而是会根据自身的品牌架构和产品规划,制定功能型原料的战略储备计划。这意味着可能会战略性收购某些特定产区、特定品种、特定栽培技术下生产的、功能特色鲜明的烟叶,无论其在外观等级上是否属于最高端。
结语
中式卷烟配方从“原料等级”到“原料功能”、从“横配方”到“竖配方”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产业技术范式革命。它超越了单纯工艺改良的范畴,是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它标志着中式卷烟产品设计逐渐告别了以资源消耗和经验主义为特征的传统阶段,迈入了以功能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设计新纪元。
这不仅是中国烟草行业应对内部资源约束和外部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更是其走向技术成熟、建立全球范围内特色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未来,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烟草科技的深度融合,基于功能模块的智能配方设计,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式卷烟向更高品质、更多样风格、更低风险的方向演进。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