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西省武宁县东门街老百货店的罗时玲。去年借着县里“非遗进万家”的东风,我这间开了二十年的老铺子硬是焕发了第二春。今天就和大家唠唠,怎么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曲艺帮咱们做活生意。
去年三月份,县文化馆在街心广场搞采茶戏展演。我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瞅了瞅,结果发现年轻人都举着手机拍视频,还有外地游客专门来打听唱词里的民俗故事。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这不就是现成的活广告吗?
回来我就把店里积灰的老音响搬到门口,每天下午定时放武宁打鼓歌。您还别说,那些“咚锵咚锵”的鼓点真能留人脚步。有个外地老客听见《十送红军》的调子,愣是在店里多转了半小时,最后买了整套竹编茶具,说是要带回杭州让朋友感受原生态艺术。
尝到甜头后,我特意去找非遗传承人王师傅取经。他教我把传统曲艺里的“四句八板”结构用到促销活动上。现在每逢节气,我就用采茶戏念白编促销词。上个月清明卖青团,我套用《方卿戏姑》的唱段吆喝:“三月青艾嫩出水,手打糍粑糯又香,传统手艺传三代,买五赠一情意长。”当天青团销量比往年翻了两番。
最让我得意的是开发的“曲艺伴手礼”。把武宁傩戏脸谱印在茶叶罐上,配上二维码能听原声唱段;定制打鼓歌主题的文创火柴,十二盒正好对应十二节气民歌。这些特色产品现在占营业额四成,好些游客都是刷到抖音上的傩戏表演视频,专门找过来买的。
当然也有走弯路的时候。起初把店面全改成仿古风格,结果年轻人嫌太沉闷。后来改成现代简约装修,只保留曲艺元素做点缀——比如用鼓面造型的吊灯,货架隔断做成镂空唱本样式。现在既有文化味又不失时尚感,年轻姑娘们都爱来拍照打卡。
最近我和隔壁餐馆老李商量着搞“非遗体验日”,客人买满88元就能跟着传承人学唱两句采茶戏。这种互动式营销不仅带动了销量,更重要的是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日常生活里。上个月县工商联来调研,说我们这种“商业搭台、文化唱戏”的模式值得推广呢。
要说最大的感悟,就是老手艺不是博物馆里的摆设,而是能酿出新酒的酒曲。我们做买卖的,既要学会借传统文化的势,更要懂得以现代方式重新诠释。就像武宁打鼓歌里唱的:“旧曲新唱声声脆,老树新花花更红。”这非遗传承和店铺经营啊,讲究的都是个“活”字。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