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浪潮奔涌向前,“向新” 之路步履铿锵。当下,云南中烟红塔集团以更大力度推动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智能设备奏响高效交响,数据纽带串联起全链协同,智能化生产体系在创新中持续进阶,正汇聚成打造制造力新优势的澎湃动能。
“能不能让数据自己跑起来?”
清晨七点半的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昭通卷烟厂制丝车间里,蒸汽混着烟叶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切丝机操作工陈柄臣对着眼前摊开的几本台账直皱眉。
入职刚满一年的他,一边在交班记录本上统计数据,一边在电脑的Excel表格里输入着相同内容。温度、湿度、物料流量等数据特别“调皮”,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核对不上的差错。
“师傅,这数据电脑上统计了,怎么还要再抄一遍纸质的?”他扯了扯身旁师傅的袖子,声音里带着点烦躁,“光统计这些数字就得占去大部分时间,咱车间的活儿是生产还是做报表啊?”
师傅头也没抬地用笔尖敲了敲台账:“这是老规矩。每道工序的数据都得留底,出了问题能追溯,质量才能稳得住。”
可陈柄臣看着繁琐统计的数字,总觉得不对劲儿。作为控制工程与科学专业毕业生,他对数据流程格外敏感:每天生产数据明明由 MES系统自动统计,却还要在三个不同表格里各录一次;有些同事的手写记录潦草如“天书”,辨认时间比统计时间还长……
“这流程里藏着太多浪费,能不能让数据自己跑起来?”在车间质量管理专题党日活动上,陈柄臣壮着胆子抛出了这个想法。“要是做个系统,让机器自动记数据、分析趋势,咱在手机或看板上一眼就能看清情况,岂不省事?”
他原本以为这想法太天真,没想到大家对他的这个想法连连称赞。
“小陈这个思路好!”
“数字化转型不就是要解决一线的痛点吗?”
于是,车间党支部充分调研,决定组建信息化小组对这一想法形成课题,并且由陈炳臣参与到系统开发的工作中。
“什么是算法模型?”
从代码到车间,这条路不容易走。车间党支部抓住了云南中烟红塔集团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契机,但技术、流程、文化三个维度的“壁垒”横在眼前——技术人员不懂制丝工艺,业务人员不懂算法模型,常常“鸡同鸭讲”,车间生产组织过程中有一条很难跨越的鸿沟。
陈柄臣让制丝车间数字化基础管理系统从代码落地工厂
信息化小组决定使用低代码工具来对这些差异进行翻译。陈柄臣成了其中的桥梁,接下来的半年,他的工装口袋里总揣着个笔记本,上面画满了歪歪扭扭的流程图。跟着老师傅蹲在生产线旁,记录每个岗位的数据采集节点;又追着技术人员问 “什么是算法模型”,把晦涩的术语翻译成“就像给数据找规律的计算器”。有次为了设计扫码录入的界面,他和程序员争得面红耳赤:“师傅们手机操作不熟练,按钮得再大点儿!”最终,那个带着大图标、字体加粗的操作界面,成了系统里最受一线欢迎的设计。
很快,制丝车间数字化基础管理系统上线了。
在制丝车间党支部书记张天垚眼中,它可不是简单的系统存在,“如果把它拟人化,我不会将它看作一个简单的执行者,我更视其为一位不知疲倦、稳定且理性的‘生产管家’。有了它,车间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才真正‘活’了起来。”
陈柄臣在后台写代码搭建平台
“生产力能长出智慧吗?”
让数据跑起来,从经验模式转向智能智造,正是这位“生产管家”的长处。它让最懂业务的一线人员也能参与到数字化应用的开发中,需求响应速度有大幅提升。一系列智能项目攻克着生产瓶颈,应用到生产环节中,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到了新高度。
如今的陈柄臣再也不用对着台账发愁。站在综合信息平台的屏幕前,他指尖轻点,昨天的生产数据自动生成趋势图,异常波动处还标着醒目的红色预警。
“生产管家”的绝活不止于此。它还能从肉眼无法分析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出隐藏的规律和价值;基于生产事实为车间同事提供预警、分析和行动建议。这种“人机共生、智慧涌现”的搭档关系,让战略方向与高效决策彼此成就,缺一不可。
制丝车间党支部书记张天垚在和党员同志介绍基础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
车间的蒸汽依旧升腾,只是现在多了机器视觉系统的蓝光闪烁。陈柄臣看着屏幕上自动流转的数据,想起老师傅说过的“规矩”—— 原来,真正的传承从不是重复过去,而是像这些数据一样,在流动中“生长”出智慧。
当“生产管家”精准报出下一批物料的最佳配比时,他忽然懂得,这场数字化转型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术迭代,而是一群人用创新改写了工作的模样。这不仅是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从依赖经验到相信数据,从个体摸索到协同共进,在这条数字化的道路上,每一个像陈柄臣这样的参与者,都在见证并创造着属于车间的美好未来,而这样的转型,也必将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