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内训师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统计报表上,当课程竞赛的奖杯在陈列柜里蒙上薄尘,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始终悬在烟草行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究竟需要一支怎样的内训师队伍?是精心栽培却仅供观赏的“盆景”,还是深植组织土壤、滋养全员成长的“生态林”?从基层宣讲台到行业培训场,内训师的价值不应被局限在“偶尔亮相”的舞台,而应成为激活组织内生动力的核心引擎。
一、“盆景之困”:内训师价值释放的三重枷锁
内训师队伍的“盆景化”,本质是价值链条的断裂与发展生态的失衡。在看似繁荣的评选、竞赛背后,三重矛盾正在消耗这支队伍的活力。
其一,“存量经验”与“动态需求”的错位。内训师最珍贵的特质,在于对烟草行业实践的深刻洞察——他们曾亲历市场攻坚的阵痛,熟悉政策落地的堵点,掌握基层创新的诀窍。然而,当授课机会被压缩为“年度竞赛”“应急培训”等碎片化场景,这些鲜活的经验便难以转化为系统的知识体系。某省级内训师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深耕营销一线十年总结的“客户沟通五步法”,因缺乏常态化授课平台,最终只能停留在PPT文档里,而基层员工仍在重复同样的试错过程。这种“经验沉淀”与“实践需求”的脱节,让内训师沦为“过去时”的记录者,而非“现在时”的赋能者。
其二,“兼职身份”与“专业要求”的冲突。多数内训师身兼本职工作与授课职责,在“完成KPI”与“打磨课程”的撕扯中疲于奔命。一位从事党建工作的省级内训师坦言:“岗位变动后,营销知识更新变慢,备课只能挤占深夜时间,有时甚至要在基层调研间隙修改课件。”这种“业余化”的生存状态,导致课程质量难以精进——要么停留在“经验分享”的浅层次,要么照搬外训课程的框架,失去了内训师“接地气、解真困”的核心优势。更值得警惕的是,当“讲课”成为额外负担,热情便会在一次次“被迫参与”中消磨,最终形成“被动应付”的恶性循环。
其三,“短期展示”与“长期价值”的割裂。课程竞赛中精心设计的“精品课”,往往因缺乏后续迭代而失去生命力;培训档案里记录的“授课时长”,难掩“为完成指标而讲”的形式化痕迹。内训师的价值不应以“获奖次数”“讲课小时数”来衡量,而应看其课程是否真正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比如某基层内训师开发的“零售客户数字化转型实操指南”,虽未在竞赛中获奖,却让偏远地区商户的线上订单占比提升20%,这样的“实效课程”才是内训师存在的根本意义。当评价体系聚焦“短期可见性”,内训师自然会向“盆景式”的精致化倾斜,而非深耕“解决问题”的实用性。
二、“破局之钥”:构建内训师价值转化的生态闭环
破解“盆景化”困局,不能依赖零星的政策倾斜或短暂的重视,而需搭建“选育用留”全链条生态,让内训师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创造”。
以“需求牵引”激活课程生产的源头活水。内训师的课程开发,应当瞄准组织发展的“痛点清单”。某市局的实践颇具启发:他们建立“问题池”机制,由基层单位定期提报培训需求——从“新商入网流程优化”到“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内训师根据专长“认领课题”,课程验收以“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比例”为核心指标。这种“靶向开发”模式,让内训师的讲台直接对接基层的“战场”:一位内训师针对“农村市场培育难”开发的“田间地头营销法”,通过30场巡回授课,帮助120家乡村零售客户实现月均销量增长15%。当课程成为“问题解决器”,内训师自然从“要我讲”变为“我要讲”。
以“机制创新”平衡兼职与专业的张力。兼职不是内训师“不专业”的借口,而是“更专业”的底气——本职工作的实践体验,恰恰是课程迭代的源头。关键在于建立“赋能型”支持体系:某省局为内训师设立“知识转化假”,允许每年用5个工作日专门打磨课程;开发“内训师知识库”,整合政策解读、案例库、课件模板等资源,降低备课成本;推行“师徒结对”,让资深内训师与新手组成搭档,实现经验传承。这些举措看似微小,却能让内训师感受到“被重视”而非“被利用”:当一位客户经理内训师发现,自己总结的“库存管理口诀”被纳入系统课程并配发音视频讲解时,其创作热情便会被持续点燃。
以“价值共生”拓宽内训师的成长赛道。内训师的成长不应局限在“讲课”这一单一维度,而应与职业发展形成正向循环。某市局将“内训成果”纳入人才评价体系:开发核心课程可替代部分培训学分,学员满意度达标可作为晋升参考,这让内训师从“额外任务”中看到职业增值的可能。更具突破性的是“内训师+项目制”模式:让内训师深度参与企业改革项目,在政策制定、流程优化中同步提炼课程,既保证内容的前瞻性,又让授课成为推动项目落地的“催化剂”。这种“实践-总结-赋能-再实践”的闭环,让内训师真正成为“组织智慧的炼金术士”。
三、“生态之境”:内训师队伍的终极形态
在内训师队伍建设的理想图景中,“盆景”终将让位于“生态林”——这里没有刻意的雕琢,却有自然的生长;没有固定的形态,却有旺盛的活力。
这是一片“经验共享”的共生林。当内训师的讲台延伸到基层晨会、项目复盘会、新员工轮岗期,当“微课程”“案例库”“问答社区”构成知识流动的毛细血管,每个岗位的创新实践都能成为滋养他人的养分。就像那位从营销岗转任党建岗的内训师,通过“党建+业务”融合课程,既让党建工作者理解了市场一线的难处,又让营销人员领悟了政策引领的方向,这种跨界赋能正是内训师“生态价值”的生动体现。
这是一片“代际传承”的常青林。内训师的使命不仅是传递知识,更要培育“传帮带”的文化基因。某行业学院的“双师制”值得借鉴:让资深内训师与青年员工组成“教学相长”小组,前者传授实践经验,后者补充数字化工具应用,共同开发适应Z世代员工的“沉浸式课程”。这种“老带新、新促老”的模式,让内训师队伍始终保持与时代同频的活力,避免陷入“经验固化”的泥潭。
这是一片“价值反哺”的效益林。内训师的投入从来不是成本,而是高回报的投资。数据显示,拥有成熟内训体系的企业,员工岗位胜任力提升速度比依赖外训的企业快30%,人才流失率低25%。当一位内训师的课程能让 hundreds of 员工少走弯路,当一次经验分享能催生十项基层创新,这支队伍创造的价值便会渗透到组织发展的每个肌理。
站在烟草行业转型的关键节点,内训师的价值早已超越“培训授课”的范畴。他们是政策落地的“翻译官”,是经验传承的“摆渡人”,是创新实践的“孵化器”。破解“盆景化”困局,需要我们打破对“形式繁荣”的迷恋,深耕“价值创造”的土壤——让内训师从报表上的名字、奖杯旁的身影,变为行走在基层的“赋能者”,让那些藏在实践里的智慧、长在岗位上的经验,真正成为推动组织发展的滔滔活水。这,才是内训师队伍建设的终极答案。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