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盛夏,走进邵阳市新宁县安山乡车头村,冻江河碧波蜿蜒,两岸近千亩烟叶正值收获期,空气中弥漫着烤烟的香气,田间深绿的秧苗洋溢着新生活力;岸边杨柳垂堤,野菊向日葵团簇点缀,三五白鹭翩然掠过水面,一幅活色生香的田园画卷豁然展开。田埂间,“烟稻公园”的标识牌旁,耕田机隆隆作响,农民弯腰插秧的身影与白鹭共舞——烟叶醇香与禾苗芬芳在此交融,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产业筑基 烟稻轮作生“金叶”
车头村的蝶变始于2021年村两委换届。新班子立足沙田垅传统产粮区的土地与水利优势,将“烟稻轮作”定为产业振兴主抓手。冬翻耕、春种烟、夏采烤、秋收稻,水旱交替、科学布局,使得土壤重焕生机。
“以前土壤板结严重,病害频发。如今轮作后土质改善,病害少了,收入稳了!”村民唐坤长的感慨道出了粮烟融合的生态逻辑。数据印证了变革的力量:2022年,车头村稻烟产值共计约240万元;三年后,烟稻轮作面积增长至近千亩,稻烟产业产值预计可突破550万元大关。
烟田里的单轨运输车
市县两级烟草部门为这一转型注入强劲动能,他们大力推动“烟田共建、设施共享、主体共育、技术共构、产业共融”,建设党员示范烘烤工场,引入“数字烟田”“智慧烘烤”“3S技术”实现精准管控,推广自走式施肥打凼一体机、单轨运输机、机械外骨骼等多种先进农用设备,打通了科技种烟、轻松种烟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烟叶产量与质量的双提升。曾经零散的土地,在集约化经营中蜕变为千亩连片产业带,一条“黄金叶”与“黄金穗”互促互彰的共富之路由此铺展。
村民为主 多元发展拓新途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农民主体地位的彰显。车头村创新构建“支部+合作社+农户+市场”模式,让村民成为产业链的真正主人。种植大户李小红就是这一机制的缩影:2021年开始尝试烟稻轮作40余亩,共计收入超18万元,次年扩种至80亩,雇佣了20多名村民务工,半年内每人增收6000-8000元;到2023年,她将规模又扩大到120亩,带动50余名村民实现了“务工顾家两不误”。
为使村民共享全产业链收益,车头村集体成立大米加工厂,创立“自立涛红牌”烟稻生态香米。2023年加工销售70余万斤,一上市便售罄,为烟道产业链创收100余万元。同时,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红利,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2万元。
乡村振兴更需注重文旅融合激活产业附加值。当地烟草部门通过联合政府、帮扶单位、产业扶持等多方资源,合力打造“五区一体”烟稻公园:烟田参观区、冻江河生态区、烟草文化长廊等,使设施串珠成链。凉亭古桥旁,农家乐飘出醋水豆腐、辣椒鱼仔的香气;明清四合院与翻新的王元道故居诉说着文脉传承。当农田变景区,村民在家门口卖风景、售特产,土地流转获租金、资金入股变股金、基地务工挣薪金、订单种植得售金、生态旅游赢现金的“一田生五金”共富模式在此落地生根。
王元道故居-车头烟草文化馆
景美民富 绿水青山蕴长青
产业共兴与生态共益的同频共振,使车头村绘就出了景美民富的新图景。新宁县烟草专卖局捐赠建设的望烟亭、爱莲池与生态停车场,让村庄颜值与内涵兼具;环境卫生评比制度激发了村民更多的自治热情,排名靠前者获广场舞音响等奖励,乡风民情日益和谐。
更深层的蜕变在于文化自信的重塑。烟草文化展示区内,村民们自豪地讲解祖辈耕作智慧。当打卡镜头与脱口而出的赞美涌向稻田烟海,更多的村民重新发现乡土的价值——“土”变成独特,“落后”化为原真,“贫穷”转为了希望。这种认同又推动了村民自觉保护的主动性:党员带头美化庭院,村民争当“赶沟人”,冻江河畔的“十里柳堤”、1400米的炒砂路更是充分见证了干群同心。
今日的车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6.5万元,土地流转金支付近37万元,务工工资发放超百万元。车头村的故事,是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当留守的花甲老人们足不出户,就从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中收获了“三金”的喜悦,一条粮烟融合、景产互促的乡村振兴之路已然清晰。从“种田饱腹”到“种风景致富”,村民的笑脸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烟稻轮作,轮出的是生生不息的耕作智慧;种田、种烟、种风景,种下的是美丽乡村的永恒春天。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