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抽烟?看不出来啊。"这句话,相信每个烟民都不陌生。言下之意似乎是:抽烟的人应该有某种特定的样子,而你"看起来不像"。
这种话听多了,有时候真的让人哭笑不得。难道抽烟的人脸上都得写着"不良青年"四个字?
我们背了多少年的"黑锅"
说起对烟民的刻板印象,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抽烟的男人不靠谱,抽烟的女人很随便,抽烟的学生肯定成绩差,抽烟的员工工作态度有问题......仿佛一根烟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品格。
最常听到的标签大概有这几种:没素质、不上进、不负责任、性格暴躁。好像我们这群人天生就是社会的异类,是需要被改造的对象。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偏见还会根据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版本。如果你是个女性烟民,面对的可能是"不够淑女"的质疑;如果你是个年轻人,遇到的多半是"学坏了"的担忧;如果你已经成家,听到的往往是"不顾家"的指责。
这些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说起来也不复杂。一方面,确实有些抽烟的人行为不当,比如乱扔烟头、在不合适的地方吸烟、不顾他人感受。这些个例被放大后,就成了整个群体的标签。
另一方面,影视作品也"功不可没"。电影里抽烟的角色,要么是黑社会老大,要么是问题少年,要么是风尘女子。久而久之,抽烟就和"不正面"画上了等号。
还有就是健康宣传的副作用。为了强调吸烟的危害,很多宣传把烟民描绘成了不理智、不负责的代表。这虽然出于好意,但客观上也加深了社会的负面认知。
真实的我们是什么样
但现实中的烟民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中间有公司老板,有学校老师,有医生护士,有程序员,有建筑工人,有全职妈妈......我们和其他人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和身份。
我们也会关心孩子的成长,也会孝敬父母,也会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抽烟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习惯,就像有人爱喝茶,有人爱咖啡一样。这个习惯不能决定我们的人品,也不能代表我们的全部。
认识一个朋友,是个重度烟民,一天两包。但他同时也是个出色的父亲,每天陪孩子做作业,周末带孩子去公园。只是他会选择在孩子睡了之后,到阳台上抽支烟放松一下。这样的人,你能说他不负责任吗?
最让人无奈的是社会上的双重标准。同样是有害健康的习惯,抽烟就被千夫所指,而熬夜、暴饮暴食、久坐不动却相对宽容。同样是影响他人的行为,抽烟被严厉批评,而大声接电话、不排队加塞却见怪不怪。
有时候真的觉得,我们成了一个方便的出气筒。社会压力大了,工作不顺心了,生活不如意了,看到个抽烟的,就可以义正严辞地批判一番,仿佛这样就能彰显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不可否认,烟民群体中确实有一些行为不当的人。但绝大多数烟民都是有底线的。我们知道什么地方不能抽,什么时候不合适,什么人群要避开。
电梯里我们憋着,医院里我们忍着,有孕妇小孩的地方我们绕着走。我们也会主动清理烟头,也会在别人提醒时说声抱歉。这些自觉的行为,往往被人视而不见。
我们不是没有公德心,只是我们的努力常常被忽略。一个烟民做了99件好事,但只要在不合适的地方抽了一根烟,人们记住的就是这一次"劣迹"。
我们只想要基本的尊重
说这些,不是要为所有烟民的行为辩护,更不是要求社会必须接受吸烟。我们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也理解大家的担忧。
我们要的只是基本的公平对待:请不要因为我们抽烟,就预设我们的人品有问题;请不要把个别人的不当行为,归咎到整个群体身上。
一个人的品格,应该通过他的行为、态度、责任心来判断,而不是通过他是否抽烟。善良的人抽烟依然善良,品德高尚的人抽烟依然高尚。抽烟确实不是什么值得提倡的习惯,但它不应该成为判断一个人好坏的唯一标准。
我们不是坏人,我们只是普通人中抽烟的那一部分。真正的文明不是消灭差异,而是学会与差异和谐共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