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味是一个复合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使用。通俗的定义,是指令人感到舒适、愉悦的气味。这种气味通常来源于植物(如花香、果香)、食物(如饭菜香、烘焙香)或香料(如香水、檀香)。学术的定义,是通过嗅觉感知到的令人愉悦的气味的总称,强调的是「气味」的属性是「香」的,而不是「臭」的。
当把「香」和「味」拆开时,它们有各自独立且明确的定义。
香的本质,是一种嗅觉体验,指物体散发出的、通过鼻腔内的嗅觉受体感知到的气味。当这种气味令人愉悦时,就称为「香」;令人厌恶时,则称为「臭」。比如:花香、檀香、书香、饭香。味的本质,是一种味觉体验,指物质作用于舌头上的味蕾所产生的味道,基本的味觉通常分为五种:酸、甜、苦、咸、鲜。比如:糖的甜味、柠檬的酸味、药的苦味、盐的咸味、味精或蘑菇的鲜味。所有这些都需要用舌头去尝。
香和味,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感知的感官通道不同(鼻子vs 舌头),香的感官是嗅觉,通过鼻腔内的嗅觉受体,感知挥发性化学物质;味的感官是味觉,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感知可溶性化学物质。在体验食物和饮料时,「香」和「味」在大脑中协同工作,结合成完整的「风味」感知,缺一不可。词汇上的融合——比如:「味道」、「香味」——也体现了这种生理上的紧密联系。
一个简单的实验:捏住鼻子吃苹果和吃梨,你会发现它们的味道(甜味、酸味)很相似,很难区分。一旦松开鼻子,让「香气」参与进来,你就能立刻清晰地分辨出哪个是苹果,哪个是梨。这证明了「香」和「味」在感知上的独立性。
尽管「香味」一词虽然包含「味」字,但在绝大多数日常使用中,它特指通过鼻子闻到的气味,与舌头尝到的「味道」无关。
这样的认知和标准,代入到了香型品类。比如说白酒,白酒香型主要是指白酒的各种香味类型,包括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凤香型、董香型、豉香型、芝麻香型、特香型、老白干香型、兼香型、馥郁香型、芝香型,等等。同样的方式与习惯,中式卷烟也有着相近的香型品类,比如传统三大香型:清香型、浓香型、中间香型,以及近年来扩展香型,淡雅香型、清甜香型、醇香型、 焦甜香型、原香型,等等。
类似的香型品类和划分标准,通俗易懂,又深入人心。
近年来,在香型品类被消费者习以为常而又缺乏新鲜感的同时,轻松感、舒适感、满足感「三感合一」的产品体验逐渐成为消费者新的关切与期望。贯穿其中,味道正在取代香型的市场热度、口味偏好,消费者对于味道的兴趣正在不断上升。最近两年,各家品牌争相推出多款果味、花香味、茶香味以及其它特色味型的新品,单是今年上半年,就有近10款主打口味特色的新产品上市,这些产品在口味、风格和设计上呈现出非常年轻化的特点,受到了年轻消费群体的欢迎与追捧。
从全球消费趋势看,口味型产品积极抢占年轻群体的「味觉窗口」,有效满足年轻人的「口味偏好」,形成了产品风格年轻化与年轻化消费群体的一拍即合,包括电子烟也有很多传统烟草制品以外的口味设计,深受年轻消费者青睐。这些口味风格,相比于过去香型品类要更多元、更丰富,同时更容易于消费者建立沟通和共鸣。
很显然,消费者对于味的热度大过了香的好奇。
一个是小甜嘴的活跃度、流行性。始于炫赫门的甜嘴,原本只是锦上添花的风格彰显,最后成为最为显著的产品特质,并引领了新的市场风向。甜所带来的愉悦感,被成功地迁移到了卷烟上来,带来了新的更为细腻和愉悦产品体验,即便上市多年,现在在社交媒体上随手一搜,年轻人和女性分享的比例仍然很高。这说明,年轻消费群体对甜嘴有更高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另一个是味道的可感知、具象化。相比于清香型、浓香型、中间香型——从概念到风格——的专业性,消费者有感知,但记忆感不强,并且呈现出强调轻松感、注重舒适感的风格趋同,味道往往同西瓜、蓝莓、白桃、荔枝以及冰红茶、绿茶等一起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沟通门槛、解释成本,消费者的口味联想、风格识别非常直接且有效,口味信任的建立更自然且顺滑。
这的变化,也符合我们「需求三化」中关于轻量化的趋势判断。
轻量化的本质,是年轻群体对于健康的关注、风险的厌恶演化为对于口味的挑剔。有调查研究显示,Z世代作为当前消费市场的核心力量,对烟草的刺激感天然的排斥,有 62%的年轻烟民认为「传统烟草的呛喉感是最主要消费障碍」。而果味产品通过荔枝、蓝莓、白桃等天然果香与烟草本味的融合,对于刺激性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有效提升了产品的亲和力和接受度,再加上很多社交场景中,果味香气替代了传统烟草的气味刺激,受到了年轻消费群体的欢迎。从心理学的角度,消费者对于降低风险、减少危害的诉求一直在持续增长,类似于果味这样的口味风格能够给消费者心理层面的减害体验,无形之中强化了认同感。
不过,香和味的关系,并不是替代,而是相得益彰,更是需求迁移与消费趋势的顺应乃至引领。
怎么样看待消费关切从香到味的变化,以及由此而来的需求迁移,显然不能盲目的追随这种市场热度,甚至是缺乏边界感的简单迎合,陷入到味道的刻奇、求异上。一个是年轻化需求的积极适应,年轻化不是做个姿态,搞些个奇奇怪怪的味道就是年轻化,就能迎合年轻消费群体,年轻化需要对技术创新、需求趋势的敏感性,离不开真真正正的俯下身子;另一个是产品体验的持续改善,口味型产品的走红,归根结底还是产品体验的升级,带给了消费者可感知、有区别、能记忆的产品体验,香味的关注度转弱其实就是产品体验缺乏新鲜感。
所以,去追求口味型产品热度本身终归只得皮毛,如何打造有活性的产品永远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