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21日,第二十五届全国烟文化收藏交流大会在湖北鄂州莲花山举行,同期迎来鄂州市收藏家协会烟标分会三十周年庆典。
这场以“传承烟标文化,共襄收藏盛举”为主题的盛会,把散落民间的百年烟标重新集结,让一枚枚方寸小纸成为解读中国烟草史的“活页教材”。
从《中国烟草历史与发展》、《“中华”卷烟是哪一年创牌的,为何取名“中华”》,到《09-12-16-23版烟标特征是什么?》……专家讲座与藏家故事交织出的正是烟草文化赓续的清晰脉络:烟标不仅记录工艺与消费的迭代,更承载地域民俗、商业美术与国家记忆,是研究近现代社会生活最直观、最系统的物证之一。
民间收藏家的执着,为这条文化长链续上了温度。在他们眼里,每一枚烟标都是不可再生的“城市年轮”,捡回一张就少一张,因此他们甘愿自掏腰包、四方奔走,只为让尘封的纸香重新被看见、被研究、被下一代接手。在他们看来,烟标一旦落入自己手中,就不再是简单的印刷品,而是一段必须被完整保存、被准确讲述、被继续传递的生命史,任何个人困境都不能成为中断这段历史的理由。正是这种热情,使烟标从“弃盒”变为“藏品”,从“怀旧”走向“学术”,最终汇聚成全国性的文化节日。
鄂州30年坚持举办各种交流,搭建的就是这样一座“民间博物馆”。
大会期间,珍品拍卖、主题展览、学术论坛、城市申杯环环相扣:拍卖槌落,价格背后是对稀有史料价值的共识;论坛开讲,专家与藏家同席而坐,把“中华”命名考据、烟标与民族工业崛起等历史与发展议题推向更深层的公共讨论;而流动杯的交接,则让“下一届”成为持续多年的集体守望,使烟标收藏始终拥有自我更新、自我传承的“活机制”。
当莲花山下的合影定格,与会者用三天时间完成一次跨越世纪的文化接力:烟标因收藏而聚集,烟草文化因民间热情而凝固,升华为可以触摸的国家记忆。只要还有藏家在旧货摊前弯腰、在拍卖席举牌、在论坛里发问,中国烟草文化就不会淡漠,而将继续在方寸纸面上散发历史余温,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掌心中传递文明火种。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