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强,浙江中烟技术中心烟叶质量检验员、检验组长、总检。曾获全国烟草技术能手、浙江省新时代突出贡献浙派工匠。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追逐速度与成果,似乎“慢”与“沉”是落后的代名词。然而,正如竹笋在地下铆足了劲,春雨过后便破土而出,“沉下去”才能“浮上来”。
20年前,我背着帆布包从齐鲁大地来到黔北大山,接过烟叶质检“接力棒”。有人问:“人家都争着往城里跑,你怎么跑回山沟沟了?”我深知,“沉”自有其意义。
烟叶质检,就如同一场精细的雕琢。夜以继日钻研烟叶特征,从色泽、纹理到香气,不放过各个产地、各个等级细微差别的“沉”,才能有向烟叶领域的深处扎根,向质检高地的探索生长。
“沉”是为了“浮”。多年来,技术不断进步,烟叶质检从传统检验手段到如今引入智能科技,变化日新月异。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始终相信“独木不成林,千竹自成风”,工作室已经尝试带领更多年轻人走上科技创新的道路。
工作室里,一个机器人是我们团队最“年轻”的学员。当烟叶放入它的智能识别系统,眨眼间,电子屏上便准确显示出等级。经人工核验,结果丝毫不差。这背后,其实是团队多年沉淀积累的成果。
工作室搭建了全国三省七地的烟叶等级模型,通过大量数据训练,让机器人逐渐掌握了烟叶定级的规律。如今,机器人定级准确率已经达到了评级专家的水平,成为我们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学员们与机器人协同学习,既能从它精准的判断中汲取经验,快速掌握烟叶定级的要点,又能了解先进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拓宽专业视野。
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正在慢慢改变烟叶质检的传统方式。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但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会有更多创新应用落地,为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性。
科技创新的价值不仅在于烟叶质检成效的提升,更在于更好造福社会、惠及民生。许多烟农希望烟叶初分时精准剔除含青烟叶,让烟叶卖出好价钱,我和团队迅速开展“察脉观色”含青烟叶项目,为烟农提供技术指导。看到烟农的收入实实在在地增加,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工作20年来,我深刻体会到,“沉”与“浮”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转化:无数从业者的“沉潜”,成就了行业的不断“浮起”,让更多人受益,而行业的进步又会激励更多人继续深耕技术,持续探索创新。
科技创新的道路漫长,但每一次迈步都让我感到踏实。就像竹笋破土而出,不仅为自己撑起一片天,也为整片竹林带来了生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行业带来些许改变,为烟农生活增添一份甜蜜。
沉下心,浮上来,我会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