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瘦、斯文,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专业、专注,是他给人的真实感受。他的荣誉簿里,有国家级奖项、省部级表彰、行业级奖励。他还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他是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芜湖卷烟厂卷接包车间机电维修工洪军,今年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
32年来,他扎根一线,将兴趣、专业融入职业,多次打破技术壁垒,破解“卡脖子”难题,节约综合成本约1.65亿元;他热心传帮带,牵头打造高技能团队,带领团队从零起步,通过自主打造、自主研发,积极参与芜湖卷烟厂中细支专线建设,自主研发的行业首条异型包装产品精益流水生产线,更是填补了行业空白。
扎根一线破解“卡脖子”难题
1993年,洪军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工业电器自动化专业毕业,进入芜湖卷烟厂卷接包车间。
当时,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生产一线环境较差。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是“稀缺资源”,很多人觉得等实习期过后,洪军就会去环境相对舒适的管理岗位工作。
然而,洪军在一线一待就是32年。洪军的理由很简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动力源泉。我喜欢钻研修理技术,在其中能找到自身价值。”
刚入职没几天,洪军就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帮助厂里的老师傅们修好了一台老旧设备,这让身边的同事对他刮目相看。
洪军在研究改进设备电路板。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卷烟工厂基本不掌握国外设备的核心维修技术。在洪军看来,要想不被“卡脖子”,必须吃透那随设备一起来的几箱技术资料。
面对枯燥的英文资料,洪军拿起了英汉字典,逐字逐句啃,时时刻刻钻,直到熟练掌握设备的核心技术和参数。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1996年,芜湖卷烟厂使用的包装机设备控制器出现故障,如果更换进口零配件费用要十几万元,等外方工程师进厂维修,更面临着停产3个月的难题。
生产任务等不得,维修更是迫在眉睫。
接到任务后,洪军将设备拆散,找到了设备的故障点。随后他在当地一家家电维修铺寻找零件,仅花费1元钱就买到了新配件,既修好了控制器,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也保障了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
“当时厂里使用的进口设备多,外方工程师经常叮嘱,操作系统不可随意调整或维修。这既是一种不信任,也是对我们技术的限制。”洪军回忆道。
洪军不甘示弱,他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自主学习编程知识,将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研究透彻,做到了“比外方工程师更熟悉更了解设备”。
更为可贵的是,洪军还将掌握的相关技术要领与行业使用同类设备的其他卷烟厂进行分享,共同为设备运行保驾护航。
自主创新塑造领先优势
找准关键,大胆创新,才能借势而起。
2013年前后,安徽中烟根据发展新形势,开始部署细支烟生产的相关技术储备。芜湖卷烟厂按照上级要求,也开始探索生产细支烟。
然而,彼时国内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他们只能在摸索中前行。这样艰巨的任务,再次落到了洪军的身上。
探索,从自主改造一台老旧设备开始。
那段时间,洪军从早7点到晚7点都“泡”在现场,晚上回到家还要找资料、翻图纸,把每一个设备部件改造前后的参数一一记录。第二天,他继续与同事一起分析设备构造,推敲得失,总结经验。
就这样,洪军和同事连续奋战3个多月,终于让芜湖卷烟厂成功生产出第一包细支烟产品。
细支烟作为异型烟,在当时的生产过程中必然面临意想不到的技术难题。
2016年,芜湖卷烟厂引进新的包装设备,该设备采用的是国外厂商的电控系统。该系统采用非通用的GD语言编译,设备外挂检测装置无法集成到电控系统中,造成新产品的质量始终处于较大波动状态。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如果质量无法保障,就会影响企业的信誉。”洪军说。
为找到解决方法,洪军又一次“主动出击”,带领团队投入到对该系统的研究中。
经过持续3个月的攻关,洪军团队终于将设备全部外挂检测装置程序按照GD语言规则进行了重新编译,并集成到原机程序中,实现了对缺陷产品的在线统计追溯。
洪军在查看设备电路。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让新产品的质量合格率保持在99.9%左右,更是打破了该电控系统的技术封锁,填补了行业对此项技术研究的空白。
近年来,中细支卷烟市场表现良好。为抢抓机遇,聚力打造中细支专线的芜湖卷烟厂组建了异型烟包装生产车间。
由于没有合适的生产设备,工厂在烟盒装烟环节只能依靠手工,不仅效率低,而且质量波动大,自动化生产势在必行。
为此,洪军带领团队倒推生产流程并逐项改进,组织开展30余项技术革新和创新改善,成功打造出异型烟包装自动化生产线,填补了行业空白,其经验更是入选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创新工作案例。
2021年,洪军开始负责新一代国产设备的技术引进应用。在常规需要3个月安装调试期的情况下,他通过创新应用“项目制管理”“网络图法”优化流程,白天黑夜连轴转,仅用45天就实现投产。
新设备上线后,洪军自主编写标准化流程,通过各种创新举措强化设备运行保障,推动高速设备运行效能跃升至97%以上;通过自主设计设备关键部位的检修方法,建立检修标准化流程,确保设备在连续生产的情况下保持稳定高效,为芜湖卷烟厂细支烟生产实现突破奠定了扎实基础。
传承匠心打造高技能团队
身为党员、劳模,洪军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只有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企业的力量才会更强大。”这是洪军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多年来坚守的一贯准则。
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坚持自己制定培训考评计划,并当面传授技能、反馈培训情况。
从新员工培训到技能鉴定,从“一点课”到“大师讲堂”,洪军每年培训500余人次。
他独创的现场教学法将理论培训搬到车间现场,解决了理论与实操脱节的问题,让工厂每年技能鉴定通过率稳居全省烟草工业系统前列。
他提炼并实践“边上机边学习”培训法,主导制定新员工培养方案,成功将新员工培训时间由之前的半年缩短至3个月,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紧张的问题。
“每解决一项设备维修问题,我就要求团队形成一个PPT文件,既总结经验,也搭建起问题库,让不懂维修的人也能尽快上机操作。”洪军说。
“摸底式”引入、“启发式”教学、“闭环式”管理,得益于洪军“严细实”的培养模式,他的徒弟中有4人成为高级技师,有8人获得技师资格,有53人获得高级工资格。
洪军在给徒弟讲解变频器安装方案。
对于芜湖卷烟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洪军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也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在业余时间,洪军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工厂门口的芜石路上,曾有十几家家电维修铺,店主遇到解决不了的维修难题,会经常趁着洪军下班时向他请教;在工厂志愿服务对口社区,洪军的家电维修技能更是赢得了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与设备打交道,必须沉下心来,真正做到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洪军说。
从农村出身到城市安身,洪军始终抱着一颗感恩之心;从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到同事口中的“大师”,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这种精神弥足珍贵,历久弥新。作为芜湖卷烟厂建厂以来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洪军表示,要发挥好劳模的示范带动作用,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 亓鹏 通讯员 汪健 郭文俊/文 芜湖卷烟厂供图 亓鹏 芜湖卷烟厂/视频)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