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贵阳卷烟厂制丝车间,一根根松散均匀的梗丝在掺配贮梗柜出料皮带上流淌,“勇攀高峰”QC小组每一个成员心头的“执念”逐渐放下。新型梗丝松散筛分装置的高频振动,不仅标志着梗丝结团结块这一“顽疾”的顺利解决,更凝聚了车间员工以勤思实干为笔,用创新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图为小组成员进行效果验证。(李佳/图)
“顽疾”凸显 敏思破局
2023年10月的一个白班,制丝车间正有条不紊地生产,设备技术员马锐如往常般在掺配工序对设备进行巡查,子站屏幕上梗丝流量的异常波动引起了他的注意。
“结团结块梗丝会导致流量的波动,最后会进行补差以弥补前期波动带来的误差。”掺配操作工王玉萍向马锐解释道。
马锐与王玉萍来到掺配贮梗丝柜的出料口前,只见运输皮带上不时夹杂着结团结块梗丝,与正常梗丝一同进入电子秤。
“出料口未安装松散筛分装置,平时偶有结团结块梗丝,年底产量增大后问题更频繁。” 王玉萍补充道。
经过数月对工艺指标和现场情况的深入调研,马锐掌握了梗丝结团结块的关键成因:梗丝在贮柜中的贮存时间受叶丝、膨丝和前后工序生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随着时间推移,物料下沉挤压势必会导致结团结块。且梗丝因其长度较短、质地较硬,结团结块的情况相较烟丝、膨丝更严重。而掺配贮梗丝柜出料口因空间限制,无法安装传统松散筛分装置。
针对这一难题,车间迅速成立以马锐为第一负责人的QC小组着手开展课题。作为设备技术员,马锐清楚问题的核心在于设备改造受限与生产制约,且掺配工序当时尚未纳入 “掺配均匀性” 工艺指标。
“能不能研制一种新型的梗丝松散筛分装置,既能达到松散筛分效果,又兼顾制约条件呢?”在QC小组对专利探索过程中,这一解决思路逐渐清晰。
聚焦核心 多措破题
在车间的大力支持下,小组立即着手对行业内外的各类松散筛分装置设计原理和思路进行查阅、讨论和研究。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松散筛分装置,成为问题的难点。
振筛装置的合理搭配成为课题的“第一座大山”。行业内广泛使用的双质体弹性连杆式振动筛需要将现有的皮带运输机拆除,高幅振动对梗丝的结构损害大;高频低幅的振筛无法兼顾运输和筛分效果;而诸如滚筒、滚轴等筛体又对空间要求苛刻。
面对种种条件的制约,小组决定从“头”做起,将关键问题分解为松散筛分和运输两部分。“何不利用好皮带的运输功能,将松散筛分装置安装在皮带与出料口间呢?”思路的豁然开朗让课题走向明晰,接下来就是松散筛分装置的设计与选择。
不同于常规物料,贮后梗丝有着水分低、填充值大等特性,常规装置无法将结团结块彻底松散,且存在堵料的风险。若贸然采取拨料辊等装置进行强行打散,又会对梗丝的结构造成破坏,无法保证整丝率、碎丝率达到标准要求。
各种提案在分析、试验中被一一否决。显然,使用单一的松散装置无法满足课题的目标要求。这时,曾担任综合主操、对现场设备熟悉的工艺技术员戴世雄提出了可行方案:以电机振动为前提,使已松散梗丝通过筛网落在皮带上正常运输;针对无法松散的结团结块梗丝,采用松散齿上下振动对其进行筛分。这一方案既能保护已松散梗丝的质量标准要求,又能有效打散硬质丝团,为后续设计奠定了基础。
精密计算 以“干”铸“效”
小组成员在进行理论、方案可行性分析后,认为该种装置能达到预期效果。随后,通过在相似效果的振槽上进行的对照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理论的合理性。但由于公司范围内并没有这类松散筛分装置设计的先例,问题最终指向设计。
“技术革新的前提,是勇担先锋之名;创新驱动的关键,是坚持问题导向”。小组以此为愿景,各司其职、精益求精,每个人都将职责发挥到极致。从松散装置到筛分装置的划分,稳扎稳打;从材质到结构的选型,步步为营;从筛网口径到针板大小的确定,谨小慎微。
在各类参数的确定过程中,小组成员面临的最大挑战莫过于使实际松散筛分效果可控可行。然而,无论是行业规范,还是公司、工厂的标准要求,都没有对梗丝结团结块给出具体的定义。既要保证梗丝质量指标符合工艺标准,又要让筛分效果在肉眼和实际中体现明显,这无疑增加了设计难度。
为收集足够的实验数据,小组根据成员的工作特性,划分为不同时段的记录小队。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他们全天候分批次地对松散筛分装置实装的效果和梗丝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确保装置的运行和效果达到预期。
历经1年零3个月的不懈努力,小组于2024年11月完成了新型梗丝松散筛分装置的实装效果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装置有效解决了贮后梗丝结团结块问题,梗丝整丝率、碎丝率均符合《卷烟工艺规范》要求。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贵州中烟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为解决类似物料松散筛分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在贵阳卷烟厂,很多如“勇攀高峰”小组一样的团队,正用勤思与实干践行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化创新为动能,为推动工厂高质量全面发展,打造行业“一流优秀重点卷烟工厂”贡献自己的力量。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