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合作技术团队交流烟支检测技能
“黄山松涛遥应秦岭云,淮上烟雨漫连渭水春。”4月7日,G1896次高铁从西安驶向安徽阜阳。列车上,陕西中烟合作品牌写实组成员望着窗外景致,心中激荡着陕皖烟草协同发展的憧憬。
此时,陕西中烟综合计划部孙启峰的手机突然震动,屏幕跳出的信息让他难掩喜悦——“启峰,陕皖中烟品牌合作生产获国家局批复!”他紧紧握了握手机,按捺不住的激动使他第一时间和团队人员分享喜讯。
陕皖卷烟工业企业品牌双向合作生产的获批,是陕西中烟巩固拓展卷烟生产力梯度结构性转试点工作成果、践行行业深化企业互补合作政策的重要实践,“好猫”产品首次实现输出生产对于陕西中烟品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卷烟消费趋势变化等多重压力叠加,企业长期合作面临考验。为应对不确定风险因素,陕西中烟认真研判行业关于企业互补合作政策导向,借鉴品牌输出经验,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破局。
随着陕皖合作启幕,苏陕同向、浙陕同好、皖陕同心跨区域协同落子三秦大地,“南京”“苏烟”在宝塔山下悠远飘香,“利群”“黄山”于汉江两岸川流不息。陕西中烟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原则,与合作伙伴守初心担使命、求大同存小异、聚优势促互补,共同绘就志合山海、协同发展新图景。
江苏中烟项目组现场检查制丝工艺
共育:人才流动激活智力引擎
人才联合培养是互补合作的核心驱动力。
在汉中卷烟厂卷包车间,包装机操作工詹彬颖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焦急地向浙江中烟项目组经理童宏辉报告:“3号包装机今天已经报警3次了,这已经是这个月的第N回了!”童宏辉闻言,快步走向故障现场,“走,咱们按杭州卷烟厂传递的‘设备排查五步法’来。”
“你看,传送带一旦出现偏差,就会立即触发报警系统,这和杭州卷烟厂去年遇到的情况如出一辙……”他一边耐心地讲解,一边与卷烟主管陈煜东运用“梯度校准法”技术成果调试设备。轰鸣的机器逐渐恢复平稳,见证着“现场教、动手练”传帮带模式的实效。这样的场景,在浙陕两家企业的合作中并不罕见。每月10余项技术难题的攻克,依托的正是两家企业10余年合作积淀。浙江中烟带来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成为汉中卷烟厂技术和管理提质增效的“加速器”。
在延安卷烟厂的一场成果汇报会上,赴江苏中烟交流归来的包装维修工李建良感慨:“通过跟班作业、现场学习及联合攻关活动,我的专业能力、知识储备、技能水平、思路视野都得到了明显提升。”这是苏陕卷烟工业企业携手开展人员派驻交流、深度互动的一个力证。
双方“候鸟式”交流形成的39项成果已在生产中落地,而跨区域技能竞赛更让延安卷烟厂员工获得与行业高手“实战切磋”的宝贵机会。参加江苏中烟主办的合作生产点工艺岗位技能竞赛归来的林星华表示:“能走出去和这么多企业的技术人员就具体岗位技能同台竞赛,对我来讲是一次很好的历练和提升。”
苏陕双方以卷烟生产力梯度结构性转移试点框架协议为指引,相向而行,接续推进,构建起管理人员高频联络、技术人员深度互鉴的人才合作机制。人才要素的跨域流动,让合作根基愈发坚实。
协同:技术共振赋能创新发展
在陕西中烟,技术协同正释放“1+1>2”的效应能量。
汉中卷烟厂制丝车间内,浙江中烟制丝管理员包俊捻着烟丝驻足:“填充值低0.15立方厘米/克,属‘外干内湿’。”他调出杭州卷烟厂生产数据,对比显示烘丝机温度梯度与含水率存在相位差。汉中卷烟厂工艺科科长任玉江扶了扶眼镜,语气中带着几分疑惑:“可这三段梯度我们沿用10年了,一直很稳定。”
“问题就在这里!”包俊指尖划过数据分析图,屏幕上跳动的温度曲线如蓝色火焰般醒目,“杭州卷烟厂最新试验显示,二区筒壁温度每降5摄氏度,填充值提升0.8%。”他在笔记本上快速写下新参数:“试试这个梯度组合,同时将热风风速也适当提高一些。”连续试验后,最新检测报告显示:烟丝填充值达标率从82%跃升至96%。但包俊盯着回潮筒监控屏摇摇头:“离最优解还有差距。出口水分再微调,形成‘梯度锁水’效应。”最终,浙江中烟的干燥模型在汉中卷烟厂迭代出3个“地域专属版”——雨季防潮模式、冬季低湿模式、高原气压补偿模式,精准匹配秦岭南部的气候特征。
日常的技术碰撞催生的创新成果不止于此:浙陕团队累计优化33项工艺参数,建立动态更新的“工艺质量案例库”,收录30余项典型问题解决方案。在2024年浙江中烟合作生产质量竞赛中,汉中卷烟厂荣获一等奖,合作生产质量指标在其12家合作生产点中位列第三。
类似的技术共振也在苏陕合作中持续上演:双方成立联合攻关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推进9项联合攻关课题、19项精益改善课题。在攻关“降低SH92叶丝高速膨胀干燥机出口水分偏差”课题过程中,跨企业技术团队通过改装加水喷嘴、新增热风补偿系统、改进料头控制程序、优化皮带积料功能等措施,使得延安卷烟厂气流式烘丝机出口水分偏差指标得到明显改善。通过“问题导向+数据驱动”模式,苏陕企业携手累计攻克多项工艺瓶颈,形成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技术协同生态。
共生:从要素流动到生态重构
2021年,苏陕两家企业作为行业首批试点单位全面开启卷烟生产力梯度转移试点工作,双方精准对接“所需”,深度激发“所能”,变单向输出输入为双向取长补短,变单一产能配置为多元要素协同,不断展现出突破性思维:将合作目标写入双方企业“十四五”规划,建立年度高层会晤机制,实现战略同频。
在此基础上,双方企业不断深化拓展合作领域,率先实现普一类卷烟输出输入,为行业品牌合作结构提升提供有益借鉴,推动品牌共进;实施创新技术联合攻关、细支卷烟技术专项合作、产品工艺协同研究,促进双方整体科研技术水平提升,开展技术互哺;落地生产烟用材料品类扩大至5类10余种,实现丝束供应切换,推动成本优化;物流前置库实现市场极速响应,财务信息共享推动货款结算周期大幅压缩。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同心者,不以日月为限。从早期承接生产到如今品牌输出,陕西中烟的合作逻辑已从“被动承接”转入“双向赋能”,当千里之外徽风皖韵的“松涛”与三秦大地的“云岚”交相辉映,激荡的必是高质量发展的春潮。
站在新起点,陕西中烟正以“千里同好”的格局,在互补合作中勾勒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从人才共育的“智力环流”到技术协同的“创新共振”,从生产端的单向转移到品牌端的双向输出,陕西中烟将持续跟进落实深化企业互补合作新任务、新要求,统筹合作关系和合作内容纵深推进,不断巩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稳步拓展人才、技术、管理、原料等深层次合作领域,和衷共济、同心同向推动合作企业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为推动行业互补合作高质量发展贡献“陕烟力量”。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