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要涨价50%?烟民:我抽的不是烟,是焦虑!

2025-07-15 香烟资讯 40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最近,#多国烟草价格已平均上涨超50%# 的话题冲上热搜,让不少烟民朋友虎躯一震——难道以后连“快乐烟”都要变成奢侈品了?

这事儿还得从世卫组织的一项新倡议说起。7月2日,世卫组织发起“3by35”计划,呼吁各国通过健康税,到2035年把烟草、酒精和含糖饮料的价格提高至少50%,目标很明确:减少慢性病,顺便给政府创收。

涨价真能劝退烟民吗?

理论上,涨价确实是个“劝退”手段。毕竟经济学告诉我们,价格涨了,需求就降了。但问题是——烟民对价格真的敏感吗?

中国在控烟上没少下功夫:2009年、2015年两次提高烟草税,2025年新版控烟法规更是重拳出击,电子烟纳入监管,公共场所吸烟最高罚款涨到20万元。然而,短期看涨价可能让部分烟民犹豫一下,但长期来看,该抽的还是抽,顶多换个便宜点的牌子。

毕竟,对很多烟民来说,吸烟不仅是习惯,更是一种“情绪刚需”。

3亿烟民,抽的其实是焦虑

中国有3亿烟民,这个数字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心态。

地域差异:67%的烟民在农村,城市烟民约1亿,农村超2亿。

收入水平:低收入(月收入低于500元)和高收入(月收入超5000元)人群的吸烟率都很高,分别达到26.8%和22.7%。

职业与压力:无业人员、农民、工人、文化程度较低者吸烟率更高,而高收入、高压力人群同样离不开烟。

换句话说,烟民们抽的不是烟,是生活的焦虑。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农民,还是写字楼里的白领,点上一根烟的那一刻,可能都是在对抗某种无形的压力。

控烟不能只靠“涨价”和“罚款”

控烟是个长期工程,单纯涨价、罚款甚至道德批判,效果可能有限。毕竟,明朝传入的烟草文化,短短十几年的控烟政策很难彻底改变。

那么,怎么控烟才更有效?

疏堵结合:全面禁烟不现实,但可以合理设置吸烟区,比如学校、医院严格禁烟,而机场、公园等场所划定吸烟区。

文明引导:倡导“吸烟不扰民,烟蒂不落地”,推广便携式烟具,减少二手烟影响。

心理干预:帮助烟民缓解压力,提供戒烟支持,而不是单纯用“贵”来逼退他们。

涨价50%或许能让部分烟民望而却步,但对于真正依赖烟草的人来说,可能只是换种方式继续“解压”。控烟不能只靠经济手段,更需要社会理解与合理引导。毕竟,让3亿人瞬间戒烟不现实,但让吸烟变得更文明、更少影响他人,却是可以一步步实现的。

所以,下次看到烟民朋友吞云吐雾时,不妨问一句:“兄弟,最近压力很大?”——也许比单纯劝他戒烟更管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m.practisedesigner.com/article/49157.html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