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内蒙古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内,东北大学6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在参观浮选工艺时,因格栅板突然断裂坠入黏稠矿浆,全部溺亡。这场吞噬6条年轻生命的悲剧,不仅撕开了涉事企业安全管理漏洞的遮羞布,更以血色代价为烟草行业——这一同样涉及高危作业、复杂生产流程的传统行业,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安全红线。当舆论聚焦于矿企的“安全责任脱落”时,烟草行业更需从这场事故中觉醒:安全不是口号,而是关乎生命存亡的底线。
初步调查显示,事故直接原因是浮选槽上方钢格栅板一侧固定角钢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在6名学生集中站立时瞬间断裂。但更触目惊心的是,涉事企业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在2月虽对格栅板进行过“局部更换”,却未对全部焊缝做无损检测;事发平台未设置承载标识,未限定同时站立人数;学校与企业签署的《教学实习安全协议》甚至未明确现场监护、限员和应急流程。这些细节暴露出企业安全管理的“三重失守”:设备维护流于形式、风险评估形同虚设、应急预案形同虚设。
类似场景在烟草行业并非罕见。以卷烟厂为例,制丝车间的高温高压设备、物流仓储区的叉车作业、复烤环节的粉尘环境,均存在与矿企浮选槽类似的高危风险。据有关消息报道,2023年某省烟草公司曾因未对烘丝机蒸汽管道进行定期探伤检测,导致管道爆裂烫伤3名工人;2024年某物流中心因未限定货架承载重量,超载堆放烟箱引发坍塌事故。这些案例与东北大学事故如出一辙:都是对“小隐患”的漠视最终酿成“大灾难”。
烟草行业作为传统制造业,长期依赖“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传承模式,安全培训往往停留在“口头提醒”层面。某卷烟厂安全员透露:“我们每年组织安全考试,但考题十年未变,工人背熟答案就能过关。”这种形式主义的安全管理,与矿企“2月更换格栅板却未检测焊缝”的操作异曲同工。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烟草行业对“新风险”的认知滞后。随着智能化改造推进,卷烟厂引入AGV小车、机械臂等设备,但相关安全标准却未同步更新。某省烟草专卖局调研显示,63%的卷烟厂未对智能设备操作人员开展专项安全培训,37%的企业未制定智能设备故障应急预案。这种“旧思维管新设备”的矛盾,恰似矿企用传统管理方式应对浮选槽这一高危设备,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东北大学事故的惨痛代价,迫使烟草行业必须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这场变革需要从三个维度突破:
设备安全:从“局部检修”到“全生命周期管理”
矿企事故中,格栅板“局部更换”却未检测焊缝,暴露出设备维护的“碎片化”问题。烟草行业应借鉴航空业“维修工程管理系统”(MES),对烘丝机、切丝机等关键设备建立“一机一档”,记录从采购、安装、使用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设备故障。例如,云南中烟已试点在卷包机组安装振动传感器,实时监测主轴磨损情况,将设备故障率降低40%。
人员安全:从“经验培训”到“沉浸式教育”
矿企事故中,学生缺乏对浮选槽矿浆危险性的认知,反映出安全培训的“知行脱节”。烟草行业可引入VR技术,模拟制丝车间蒸汽泄漏、物流仓库货物坍塌等场景,让员工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事故后果,强化安全意识。湖南中烟长沙卷烟厂已建成全国烟草行业首个VR安全培训中心,参训员工安全操作合格率从78%提升至95%。
制度安全:从“纸面合规”到“文化渗透”
矿企《教学实习安全协议》未明确应急流程,暴露出制度执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烟草行业需将安全制度转化为员工行为习惯,例如浙江中烟杭州卷烟厂推行“安全积分制”,员工发现隐患可获得积分兑换奖励,形成“人人都是安全员”的文化氛围。数据显示,该制度实施后,企业年度安全隐患数量下降62%。
生命至上,安全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东北大学6名学生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0岁的夏天。这场事故用最残酷的方式提醒我们:安全不是成本,而是投资;不是负担,而是生命线。对于烟草行业而言,从“格栅板脱落”到“安全责任落地”,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管理思维的革命性转变。唯有将“生命至上”的理念融入每个生产环节,才能避免悲剧重演,让行业高质量发展真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当烟草行业的制丝机仍在轰鸣,当物流叉车仍在穿梭,请您一定要切记:每一个安全制度的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完整;每一次隐患排查的认真,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东北大学事故的警钟,应长鸣于每个烟草人的心中: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大于一切!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