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有害健康”,这六个字在烟盒上已坚守数十年,也是校园禁烟宣传的常规标配。然而在现实中,每年仍有大量青少年在好奇心驱使或社交压力影响下,点燃人生第一支烟。问题不仅出在宣传口号本身,更在于传统宣传方式与青少年认知心理之间存在巨大断层——儿童难以将抽象的健康风险转化为约束自身行为的准则,而成人世界也未能提供有效的认知“翻译”。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包括烟草营销的深度渗透、监管执行的诸多漏洞,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
成人习惯运用严谨的法律条文、抽象的化学危害理论和严肃的监管术语来传达禁烟信息,但这些内容对于心智尚未成熟、认知能力有限的孩子们来说,犹如天书般晦涩难懂。他们无法从这些生硬的表述中,真切感受到烟草对自身健康的威胁。
当下,“奶茶杯”“可乐罐”“小熊软糖”等伪装成潮流玩具的“三无电子烟”在暗处悄然涌动。它们凭借时尚的外表,成功吸引了众多未成年人的目光,被孩子们当作新奇的“潮玩”,让他们毫无防备地陷入烟草的陷阱。在2025年暑期开展的“未成年人零触烟”专项行动中,杭州烟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关键问题,将核心精力聚焦于“翻译”二字。他们巧妙地把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将化学危害融入到紧张刺激的游戏中,把监管动作演绎成亲切友好的伙伴式提醒。
杭州烟草的志愿者们深知,单纯地呵斥“这是毒品”,不仅无法让孩子们信服,还可能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于是,他们别出心裁地将情景剧搬进课堂,通过“视觉冲击”“实验警示”“互动引导”三个精心设计的场景,为孩子们揭开伪装电子烟的真面目。通过这三段式的“翻译”,孩子们终于明白,“三无电子烟”的本质就是“陷阱盲盒”,危险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实可感、令人胆寒的存在。
官方举报热线12313,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一个熟悉且重要的维权渠道。然而,对于充满童趣和幻想的未成年人而言,这个数字组合显得过于冰冷和官方,难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杭州烟草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充分发挥创意,通过趣味视频、典型案例、现场问答等多种形式,科普烟草危害及举报途径,引导青少年远离烟草侵害。同时,采用家校社联动、短视频、漫画等形式宣传12313热线,让孩子们听懂禁烟的真正含义,并将其牢牢记在心中。
为提升未成年人参与度,杭州烟草在专项行动中设立举报奖励机制。对有效线索提供者发放定制文具套装(含控烟主题笔记本、笔袋),并授予“控烟小卫士”电子证书,该证书可计入学校社会实践学分。暑期累计收到66起涉未成年人烟草投诉,其中32起来自学生,占比高达48.5%。这一数据充分证明,“翻译”后的举报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孩子们真的把举报当成了一项自己的任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禁烟行动中来。
如何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烟草管控规模数据?杭州烟草在少年宫展览中尝试进行数据实体化“翻译”。他们对卷轴比例尺进行修正,将20888条违法卷烟转化为日常可感的参照——若每条烟首尾相接,长度相当于钱塘江大桥往返3次(以每条烟长20cm计,总长4.18公里);对互动屏进行科学性改造——按下按钮播放真实执法短片(如某文具店“奶茶杯”电子烟被查没过程),结尾显示“累计保护500名青少年免受侵害”,而非机械地递减数字;对危害进行量化补充——增设“尼古丁实验区”,将查获卷烟尼古丁总量(约208克)兑入鱼缸,对比鱼群在尼古丁溶液与净水中的存活率。此类设计规避了虚幻的控制感,将数据转化为可量化的目标,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烟草危害的严重性。
不做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提供有效认知的“翻译”者。听得懂,才做得到。当孩子们真正“听懂”了禁烟的宣传内容,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烟草的危害,从而主动远离烟草。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成为禁烟行动的小小宣传员,反向监督身边的成人世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禁烟的良好氛围。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