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掉先生的烟,灭不掉思想的光。
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一面墙上画着鲁迅先生,手里夹着一支烟,竟被某游客指为“误导青少年”,主张须将香烟改为拳头,方显正派。呜呼,照此逻辑,历史书上李白饮酒的插图岂非要换成饮茶?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恐怕也要嫌他情绪消极,须得一一删改,方能使青少年“积极向上”了。
这大约也算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投诉。但,向来如此,便对么?
鲁迅先生一生烟不离手,手中有烟,犹如其笔如刀,刻画人间百态。照片上常见他指间夹烟,眉宇间透着思索。他的文章,多半是在烟雾缭绕中写就的。倘若没了这支烟,恐怕《狂人日记》要少几分犀利,《阿Q正传》要减几分辛辣。如今却有人要将这烟换成拳头,莫非是要先生改行做拳师不成?
说来也怪,现今有些人看不得一点“不良”,恨不得将全世界裹上棉花,使青少年不见一丝灰尘。然而现实世界何尝不是烟尘弥漫?大街上烟店林立,电视剧里吞云吐雾,何以独与一幅墙画过不去?莫非以为改了这幅画,便能改了天下吸烟的现状?这倒令人想起掩耳盗铃的故事了。
青少年是否吸烟,原不在于看见什么,而在于教育什么。家庭教育得当,纵使天天见烟画,也未必就去吸烟;家教不严,即使将全世界烟画都改为拳头,恐怕也拦不住偷偷尝试。将教育之责推给一幅画,未免太瞧得起画儿,太瞧不起教育了。
历史人物之所以为历史人物,正因其真实存在过,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局限。若将每个历史人物都涂脂抹粉,打扮成道德完人,历史岂不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青少年学习历史,正是要了解真实的历史,而非经过消毒处理的“无菌历史”。
有些人总喜欢做思想的保姆,恨不能将青少年放在无菌箱中抚养。然而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见到各色人等,遇到各种诱惑。与其费尽心思遮掩现实,不如教会他们明辨是非。温室里养不出参天大树,无菌箱里养不出免疫力。
不要侮辱人们的智商,我们看很多世界名画和雕塑,众多脱得光光的女神男神,维娜斯和大卫们,因为杀戮而流血,还有抢劫和杀人,都诲淫诲盗?如果是这样,这个世界的艺术品都应该被投诉了。正如鲁迅先生在《而已集·小杂感》说的:“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历史不是橡皮泥,任人捏扁搓圆。鲁迅先生真正能影响到中国人的,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态度,而不是手中那根儿烟。若连这点真实都要抹去,我们还能给后代留下怎样的历史呢?莫非真要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