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科(左)指导年轻烟技员查看栽后烟苗质量。
今年54岁的王宗科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池上烟站的烟技员。从青春洋溢的小伙到两鬓微白的大叔,他已在烟叶生产一线默默耕耘了27年。27年里,他担任过保管员、评级员、烘烤师、烟技员等,虽然岗位在变,但对烟农的感情、对工作的执著始终未变。
把烟农放在心头
2024年7月的一天,博山下起大雨,池上镇杏树峪村的烟田成为重灾区。74岁的老烟农谭秀焕和老伴看着被雨水浸泡的烟田,心急如焚,拨通了烟站的值班电话。
王宗科接到电话时已是凌晨,雨还在下着。他挂了电话,穿好雨靴,拿起手电筒一头扎进雨中。他一边联系同事一边驱车赶往谭秀焕的烟田。泥泞的山路上,车辆数次打滑,但他顾不上害怕。
赶到现场,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如刀绞:山脚下的烟田受灾最严重,烟株在浑浊的积水中东倒西歪。谭秀焕站在田埂上,急得直掉眼泪。“谭叔,您别着急,咱们一起想办法!”王宗科一边安慰谭秀焕一边迅速组织救灾。
他与赶来的同事拿起铁锹,在田埂上开挖排水沟。王宗科大声指挥着:“大家先挖排水沟,把田里的水排出去……”雨水顺着雨衣帽檐不断滴落,但大家浑然不觉,连续奋战了4个小时。
接下来的半个月,他每天天不亮就来到烟田里,指导烟农进行灾后补救:打底脚叶、增施钾肥、防治病虫害……最终,这片受灾烟田因管理得当,顺利完成了当年的收购任务。烟农的“急难愁盼”问题,王宗科始终放在心头。正因如此,他也得到了烟农的信任与支持。
今年4月,王宗科突发心脏病,不得不接受心脏支架手术。躺在病床上,他仍牵挂着烟田。“现在正是烟叶移栽关键期,我负责的辖区新烟农多,经验不足,要是移栽出了问题,一年的收成就全毁了。”王宗科说。
回到工作岗位后的第二天,他就出现在了烟田里。在石马片区移栽现场,他一边进行移栽示范,一边耐心地讲解技术要点:“烟苗要栽得深浅适中,一定要浇透……”
王宗科常说:“不在地里盯着,我不放心。”种了两年烟叶的烟农张荔感慨道:“有王技术员在,我们心里踏实!”
把责任扛在肩头
“烟叶生产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作为一名老烟技员,不仅要指导烟农种好烟,还要把经验、技术传授给年轻同事,帮助他们快速成长。”王宗科说。
“95后”员工李明茹2024年8月进入池上烟站工作,王宗科主动请缨,承担起“传帮带”工作。晨曦初露,王宗科就带着李明茹走进烟田,挑选成熟度刚好的烟叶,讲解采收标准;烈日当空,师徒两人又来到烤房旁,学习不同烘烤阶段的操作要点;暮色降临,他们返回烟站复盘当天的工作情况……
“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项生产技术都关系烟叶品质,关乎烟农的‘钱袋子’。”王宗科把“为烟农服好务”理念融入带徒实践。他经常带着李明茹走访困难烟农,现场指导李明茹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田间管理方案。“技术服务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温度的。”这句朴实的话,被李明茹写进了工作日志。
在王宗科的悉心教导下,李明茹逐渐成长起来。看着徒弟的进步,王宗科欣慰地说:“他们这一代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我们这些‘老把式’得当好梯子,助力他们登上更高的台阶。”如今,这对“70后+95后”师徒仍在续写着匠心传承的故事。
27年里,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王宗科把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烟叶生产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烟草人的责任与担当。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精湛的技术,更是永不褪色的奉献精神和薪火相传的职业情怀。正是有无数像王宗科这样的烟田守护者,烟农才能够增收致富,乡村全面振兴才能够持续推进。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