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烟草:多级联动、多措并举,打好抗旱“主动仗”
“烟苗蔫了,烟农的心揪了!”今春以来,陕西受持续高温干旱少雨天气影响,土壤失墒严重,烟区遭受自196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旱情威胁。在历史罕见的“四少一高”(降水少、墒情少、水源少、劳力少、气温高)旱情下,陕西部分烟区正经历着生死攸关的“烤” 验。
为应对汹涌来袭的旱情,陕西烟草商业系统坚定“不丢一户、不撂一田”,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各方资源,坚持科技赋能,全力实施抗旱移栽和保苗工作,一场上下协同、同心聚力的抗旱移栽攻坚战在三秦大地打响。
多级联动,绘出“同心圆”。旱情发生后,陕西省局(公司)党组高度重视,系统分析研判形势,积极研究应对措施,统筹部署全省烟叶生产抗旱移栽工作。各部门多级联动,努力将旱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党员带头冲锋、群众积极响应”。在抗旱移栽一线,大家拧成一股绳,在烈日下穿梭,手把手指导烟农移栽,夜晚提供不间断保障,来回奔波筹备各类抗旱移栽资源,想尽办法,帮助烟农渡过难关。
多措并举,打好“主动仗”。为应对汹涌来袭的旱情,各烟区提早着手,充分挖掘烟区镇村及烟田周边坑塘井库河流等可用水资源,通过储水袋、简易蓄水池和抽水灌溉等形式,全力保障烟田覆膜移栽供水。利用行业投建水池、水窖等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水肥一体化,实施节水滴灌,精准补水,保墒护根,确保移栽后烟苗顺利还苗成活。
各烟区主动出击,向产区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汇报沟通,统筹调配抗旱力量,积极争取烟田抗旱政策支持和设施设备优先保障;加强与气象、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适时科学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旱区送来“及时雨”。
科技赋能,织密移栽“保障网”。抗旱移栽,技术是关键。为确保移栽质量和烟苗成活率,各烟区坚持进度服从墒情、时间服从质量,适当放宽移栽时限和移栽工序,因地制宜优化移栽技术措施。同时,通过微信群、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宣传抗旱移栽技术,促进抗旱移栽工作高质量开展。商洛产区调整制窖、发苗、移栽顺序,明确了“增加剪叶1~2次”“先浇水接墒、再制窖移栽”抗旱技术措施;安康产区结合土壤干裂、无底墒的实际,细化两次打孔、两次注水的“井窖式”和“高茎深埋”的抗旱移栽法;汉中产区推广垄上浇水覆膜移栽、穴内灌水移栽、水肥一体滴灌等多种移栽模式,确保“栽一苗活一苗、栽一片成一片”。
商洛市洛南县城关烟站党支部抗旱先锋队帮助烟农抗旱移栽 /赵星 摄
“旱情不解除、抗旱不收兵”“不丢一户、不撂一田”,是陕烟人对三秦大地的庄严承诺。截至5月17日,全省烟苗移栽全面结束,帮助近8000户烟农顺利完成移栽工作。
安徽烟草:党群联动聚合力 同心抗旱助振兴
面对旱情,安徽省局(公司)组织各地驻村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加强统筹调度,确保人饮安全与生产用水两不误。
旱情最吃劲处,就是党员冲锋第一线。面对农田土壤墒情急剧下降、小麦生长面临严峻考验的形势,蚌埠市局(公司)驻固镇县杨庙镇松南村工作队“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第一时间加入抗旱应急分队。
在完成基础保障的同时,工作队创新建立“四员一体”服务机制,队员们穿梭在麦田之间,身兼数职,既是协调员、联络员,又是信息员、服务员。他们积极与当地政府、水利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抗旱支持;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土壤墒情,为抗旱决策提供准确数据。工作队还成立了“送水小分队”,专门为孤寡老人、困难家庭义务浇灌。在烈日炎炎下,队员们推着水车,走家串户,将清水送到每户需要的家庭。
合肥市局(公司)志愿者通过机井抽取地下水帮助村民灌溉 /王灿 摄
当松南村的小麦喝上“救命水”时,百公里外巢湖之滨的抗旱战场也进入了“攻坚阶段”。在巢湖市局(营销部)结对帮扶的槐林镇官塘村,巢湖市局(营销部)组织起一支精干抗旱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们一同商讨抗旱策略。工作队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水源分布情况,反复研究和论证,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计划,积极协调各方资源,调配灌溉设备,对受损的水利设施进行抢修维护。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开展节水灌溉技术培训,向村民传授滴灌、喷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指导村民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降低用水成本。
与时间赛跑中,每一株麦穗都是必争之地。在亳州市利辛县局(营销部),一群由10余名党员组成的志愿者奔赴田间地头,他们顶着烈日,搬运设备、铺设管道、调试机器,紧紧抓住产量形成的最后窗口期,积极组织农户增施叶面肥。志愿者们挨家挨户宣传增施叶面肥的好处,亲自示范操作方法,帮助农户提高施肥效率。在他们的努力下,利辛地区的小麦在干旱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长态势,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干旱造成的损失。看着田间日渐成熟的小麦,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烟区到结对帮扶村,广袤大地上抗旱保产、助力乡村振兴彰显着行业的责任担当,丰收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