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车间灯火彻夜不熄,工人们将“誓死保卫大武汉”的标语印在烟盒上,随军需物资运往前线。这些浸透着硝烟的卷烟,不仅成为战士们的精神慰藉,更在民族危亡时刻铸就了“金叶担当”的精神丰碑。八十余载光阴流转,抗战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国烟草行业的血脉,成为穿越市场周期、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加油站”。在2025年的行业实践中,这种精神正以技术攻坚、乡村振兴、海外突围、党建赋能等新形态,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湖南中烟八年磨一剑,打破国际垄断。2025年6月,湖南中烟历时8年攻关的“超低焦油稳定燃烧技术”通过国家烟草专卖局鉴定,焦油含量降至3mg/支以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突破背后,是研发团队以“抗战时期兵工厂精神”为激励的坚持,在2000余次试验中,团队成员连续三年春节驻守实验室,技术带头人王磊带领团队拆解国际竞品37次,最终通过“纳米级孔隙调控”技术解决低焦油与口感平衡难题。
“就像当年八路军用土法造武器,我们也要用创新打破国际垄断。”在成果发布会上团队成员如是说。该技术商业化后,相关产品市场份额逆势增长12%,2025年二季度单品牌销售额突破50亿元,印证了“以长期投入换发展空间”的持久战思维。
在云南曲靖,烟草行业构建的“红色合作社+职业烟农”体系正重塑乡村经济。2025年,曲靖市局党员驻村帮扶队借鉴“军民融合”经验,为烟农提供“技术包销+保险兜底”服务,通过烟叶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链(烟秆制有机肥、烟籽油深加工),亩均收益提升15%;推出“烟农信用贷”,累计发放低息贷款2.3亿元,覆盖1.2万户烟农。
政策满意度达91%的背后,是“把烟区根据地建设好”的实践智慧。该模式已推广至全省32个烟叶产区,带动47万烟农年均增收8000元,形成“稳烟田、稳烟农、稳收益”的乡村振兴样板。
面对国际烟草巨头的挤压,贵州中烟以“差异化渗透”策略开辟东南亚市场。2025年上半年,针对当地消费者口味偏好推出的“山地醇香”卷烟,通过本土化包装设计和低害配方(焦油量8mg/支),在缅甸、老挝等国市占率提升至7%,成为首个进入当地TOP3的中国卷烟品牌。
团队通过“集中优势资源打局部歼灭战”策略,在东南亚市场避开与巨头正面竞争,同时融入苗族银饰、侗族大歌等文化元素。2025年端午龙舟赛主题营销覆盖5国,首月触达消费者超2000万人次。
2025年7月,河北中烟组织30名青年技术骨干赴狼牙山开展“重走抗战路”特训营,在五壮士跳崖遗址前立下“技术突围军令状”,要求第三季度专利申请量同比增加40%。特训归来后,学员李阳团队攻克“加热不燃烧卷烟均质化”难题,通过多孔陶瓷加热体结构创新,使产品抽吸口感一致性提升20个百分点。
“当年先烈用血肉开路,今天我们要用技术突围。”李阳在党员先锋岗承诺书上写道。数据显示,参与特训的工程师2025年三季度人均产出专利2.3项,较训练前增长115%,党建与业务融合成效显著。
抗战精神的传承在烟草行业已形成“历史记忆—文化认同—行为自觉”的完整链条:上海卷烟厂将抗战时期“黎明夜校”革命火种转化为现代职工培训体系,2025年技能认证通过率提升至98%;陕西中烟在“十五五”规划中明确“党建+创新”双轮驱动,提出“2030年建成全球低焦油技术中心”目标;全国烟草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全产业链数据贯通,2025年日均处理订单量突破1.2亿笔,效率较五年前提升400%。
这些实践印证了行业对精神基因的深刻认知:真正的信心,源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持久的力量,来自对精神基因的传承。
从战火中的慰问烟到太空育种实验室的烟苗,从防空洞里的灯火到智慧工厂的“黑灯车间”,烟草行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抗战精神的实践史。这片承载过民族希望的金色叶子,正在新时代阳光下舒展着更为壮美的脉络——它告诉我们:历史从未走远,精神永不过时。当行业面临市场波动时,持久战思维提供战略定力;当技术遭遇瓶颈时,必胜信念激发创新活力;当责任呼唤担当时,群众路线凝聚发展合力;当竞争需要突破时,国际视野拓展生存空间。抗战精神,这座穿越时空的信心加油站,将继续为中国烟草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