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波(右)在卷包车间了解设备使用情况 / 李晓林 摄
30多年来,他扎根卷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一线,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行业学科带头人;他参与制定绿色工房评价等行业标准,所负责的玉溪、大理两家企业技改开创了绿色智能工厂新范式;他牵头建成行业首条“3+1”超短烟支规模化生产线,实现了国内加热卷烟生产工艺和装备制造的新突破。
他就是中国设备工程专家库专家,现任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党委书记杨成波。
敢想敢干的年轻人
20世纪90年代初,卷烟工业企业技改如火如荼,首吃“螃蟹”的玉溪卷烟厂正经历从传统手工制图向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转型。
“刚到玉溪卷烟厂时,老师傅还在用铅笔和尺子画图纸。我们这批年轻人有股子钻劲儿,整天琢磨着怎么把新技术引进来。后来厂里采纳建议,购置了一批电脑及CAD制图软件——那可是从‘纸上画图’跨入‘电子制图’的关键一步。”杨成波回忆道。
1993年,杨成波参与玉溪卷烟厂关索坝工程技改项目,负责新厂区配电室建设。设备安装调试期间,在一次对数据采集和控制线路检查时,他意外遭遇电击,由此发现设备厂家接线错误,及时避免了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现场是最好的老师”,也让他练就了敏锐的“电工直觉”。在此项目期间,他负责研发的供配电实时监控系统处于当时的行业先进水平,并荣获2000年度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3年,红塔集团第三次技改成为杨成波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面对能源供应厂房的迁建任务,他带领团队经过多次的测绘,发现原选址存在重大隐患。
凭借专业判断,他大胆建议调整至动力车间附近,不仅规避了地下管网风险,更优化了全厂能源输送系统。这一决策得到采纳,推动形成了更科学的厂区规划方案。
“那次经历让我完成了从技术执行到系统思考的转变。”这种全局观,为杨成波后来负责的大理、玉溪等重大技改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洱海边的绿色实践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2008年,坐落在洱海南岸的大理卷烟厂启动技改之初,“生态”与“绿色”成为技改的“关键词”。
“我们要让每一台设备都成为洱海的守护者。”时任红塔集团装备管理科科长的杨成波,受命担任就地技术改造项目指挥长。
他的承诺,很快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动力车间,他带领团队打造了行业领先的低碳装备集群:天然气锅炉取代了传统燃煤设备,平均每年减少碳排放180吨;创新的室内中水生物处理系统,让生产废水经过净化后达到景观用水标准。
项目中最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还是资源再生体系:烟末、碎叶等副产品经过生物发酵处理后,变身为优质有机肥,反哺当地农田。项目组李雪峰回忆:“这个项目,让我学会了用生态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环节。”
“技改刚完工,我就接到任务回玉溪了,但一直记挂着大理厂的厂房。”提起往事,杨成波感慨万千,“前段时间回去,外面下着大雨,多亏我们当年采用了跟机场同样结构的屋面系统,10多年了屋面一点没漏水。”
不仅工程质量好,大理卷烟厂还沿着当初技改时定下的绿色基调,逐步构建了“全回收、零排放、高效能”的绿色制造体系,并先后荣获“国家二星级绿色工房”“绿色低碳标杆单位”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成为行业绿色制造的典范。
智能制造的探索者
2016年,时任红塔集团装备技术部副部长的杨成波,接到玉溪卷烟厂就地技改的新任务。玉溪卷烟厂紧跟卷烟制造智能化、数字化方向,技改有了明确的目标:打造智慧工厂。
启动会上,杨成波给团队鼓劲:“每一次技改,都是一次新生。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设备更新,而是改变生产模式。”
在制丝车间,他们打造了行业领先的“精、专、柔、智”高端精品专线。这条仅用3个月建成的专线,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参数预设置、过程自纠偏”一键智控模式,并支持小批量定制化柔性生产。
在卷包车间,他们建立起智慧工艺平台。该平台实时分析生产数据,能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并预警。“以前生产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更智能、更准确。”杨成波说。
物流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同样是技改的亮点。新引进的潜伏式AGV小车,彻底改变了传统物流模式:在辅料库,能快速精准运送物料,入库效率大幅提升;在原料配方库,不仅能高效出入库,还能自动完成烟包排序;在成品车间,即使不缠膜,也能稳定运送30件卷烟。
“智造”探索无穷期。从技改开始,玉溪卷烟厂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根本目的,紧盯“打造标杆卷烟工厂”目标,不断推动工厂从“制造”迈向“智造”。2025年5月,玉溪卷烟厂获评行业先进级智能工厂。
30年如一日,杨成波扎根技改一线的奋斗经历,正是行业卷烟工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如今,在新的工作岗位,杨成波肩负起新的责任使命,正带领楚雄卷烟厂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升级,为打造行业制造力新优势贡献力量。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