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湖北恩施、十堰山区,刚收完烟叶的田垄透着清爽。以往堆在田埂边、让烟农头疼的烟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农用车穿梭忙碌,装满烟秆的车厢在阳光下晃出轻快的影子。
“以前收完烟就犯愁,烟秆烧了污染空气,堆着招虫子占地方。”烟农老张望着远去的车影笑出声,“现在不一样喽,有人上门收,还能换零花钱,田里也利索了!”这不起眼的烟秆,正悄悄完成一场从“废弃物”到“香饽饽”的转变,在大山深处铺开一段循环利用的新故事。
从田间废弃物到“香饽饽”
如何处理烟叶采收后的烟秆,曾是烟区多年的“老大难”。这些长在田里的“老秆子”,看似无用却藏着循环利用的巧思。近年来,当地琢磨出了“变废为宝”的妙招,让烟秆在不同场景里焕发新生。
沃土“营养餐”的变身,始于恩施的烟农合作社。采收后的烟秆和废弃烟叶被统一回收,送到烟碱企业加工,产生的废渣又回到合作社变成有机肥。“这肥施下去,烟株根须扎得深,叶片油亮,化肥用量少了三成。”技术人员小李蹲在烟田里,扒开土壤给大家看,“不光烟叶长得好,周边的蔬菜、果树用了也增产,这循环账算得过来。”如今,有机肥在烟田和农田间流转,成了土壤的“活力剂”。
在房县的生物质颗粒加工厂,烟秆又换了身份。干燥后的烟秆被机器压成指头粗的“能量棒”,塞进密集烤房的燃料箱。“以前烧煤烤烟,一天下来满脸黑灰,成本还高。”烘烤师傅老王擦了擦干净的操作台,“现在用这烟秆颗粒,火力稳,烟叶烤得匀,湖北中烟的驻点师傅说香气更纯了,成本还降了近两成。”这些绿色燃料正替代燃煤成为烤房里的“新动力”。
更意外的变身在山东临沂的食用菌大棚里。粉碎后的烟秆铺在菌床上,成了平菇、香菇的“家”。“烟秆纤维透气保水,菌丝长得欢实。”合作社负责人小陈算起账,“一亩烟秆能收两季菇,烟农卖完烟叶又多笔收入,这真是‘秆’上开花!”烟秆跨区成了菌菇基料,为烟农增收开辟了新路子。
串起绿色循环的协作链
烟秆能顺利“变身”,离不开湖北烟草工商企业的默契协作。这场始于田间的绿色实践,靠的是“工业出题、商业答题、烟农参与”的协作机制,让循环链条环环相扣。
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发挥地头优势,把好烟秆“入口关”。通过烟农合作社建立回收点,统一登记、运输,还配备专用设备进行初加工。“我们给烟秆定了收购价,组织专人上门收,烟农不用出村就能交秆。”恩施州局(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烟草公司还负责技术培训,教烟农怎么晾晒、储存烟秆,保证原料质量。
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公司站在产业链后端,当好“技术后盾”和“市场买家”。组建研发团队攻关烟秆利用技术,制定有机肥、生物质燃料的企业标准,还打通产品应用渠道——将有机肥用于基地单元烟叶种植,生物质燃料供应烤房使用。“工业反哺农业,烟秆加工的产品优先回用于烟田,形成闭环。工商双方共投资金建加工厂,共享技术成果,风险共担。”湖北中烟原料部的负责人说。
多方协作机制让循环更可持续。政府出台补贴政策,烟草公司主导技术推广,合作社负责具体运作,烟农积极参与。“烟草给合作社配了粉碎机,政府补了运输费,我们收秆、加工都有干劲。”十堰某合作社理事长说,这种“政府+烟草+合作社+烟农”的模式,让烟秆回收从“一阵风”变成“常态化”。
恩施烟区回收的烟秆和废弃烟叶 杨寒文 图
绿色发展带活烟田
烟秆循环利用带来的变化,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在烟区悄然显现,让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生态账越算越清。过去烟秆焚烧导致的雾霾天气变少了,田埂边的蚊虫也少了。有机肥还田让土壤更肥沃,十堰烟区检测数据显示,连续使用烟秆有机肥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2%,透气性明显改善。“现在田里蚯蚓多了,种出的烟叶更有韧性。”烟农们直观感受到环境的变化,环保意识也慢慢养成,“谁还舍得烧?这都是宝贝呢!”
经济账越算越实。烟农卖烟秆每亩能增收200多元,化肥、燃煤成本下降,算下来种烟效益提高不少。合作社建加工厂还带动了就业,房县生物质燃料厂吸纳12名村民务工,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对工业企业来说,低成本的有机肥和燃料降低了原料成本,形成“烟农增收、企业降本”的双赢局面。
社会效益越积越厚。烟田变干净了,乡村环境更整洁,烟区成了宜居的绿色家园。烟农通过参与回收、加工,学到了循环农业技术,不少人开始尝试“烟秆种菇”“有机肥种菜”的多元经营。“烟草公司不仅教我们种好烟,还带我们走绿色致富路。”老张的话道出了烟农的心声,这种绿色发展模式有了持久的发展动力。
从田埂上的废弃烟秆,到滋养土地的有机肥、温暖烤房的燃料、孕育菌菇的基料,这株植物的“余生”被重新定义。在湖北烟草工商企业的协同努力下,烟秆循环利用不仅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更串起了一条“绿色生产—资源循环—效益反哺”的产业链。如今,绿色成为产业发展最动人的底色,循环发展的故事在更多烟田续写。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